【明報專訊】本港鼠患指數在過去5年持續上升,香港大學微生物專家檢驗了18區的4種本港常見老鼠,發現近一成半俗稱「坑渠老鼠」的褐鼠(Rattus norvegicus)帶有「本港十大抗藥惡菌」之首的超廣譜酶(ESBL)大腸桿菌,而黃大仙、元朗及南區3區則為帶菌鼠比例最高的高危地區。負責研究的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稱,褐鼠所帶惡菌易致細菌入血,引發嚴重併發症,劏房、籠屋環境惡劣易生鼠患,附近居民及長者尤其高危,需注意衛生。
明報記者 梁杏怡
近一成半「坑渠鼠」帶菌
本港鼠患指數自2009年的6.1%回落至翌年的1.5%後,其後多年上升,2014年上半年時升至3.6%,而深水埗鼠患最嚴重,達7.6%,黃大仙排名則第四(4.8%)。
何栢良在2008年至2013年期間,委託食環署及漁護署在全港18區捕獲965隻本港4類常見老鼠(針毛鼠、印支林鼠、褐鼠及黑鼠),近半是常見於市區的褐鼠。結果顯示,約7%糞便樣本驗有超廣譜酶(ESBL)大腸桿菌。按老鼠分類,褐鼠帶菌比例最高,達13.9%,其次黑鼠則有7.7%,印支林鼠僅0.6%帶菌,而針毛鼠沒帶菌。
僅沙田屯門零感染
研究又分析帶菌褐鼠在18區的分佈,黃大仙、元朗及南區屬「高危地區」,褐鼠帶菌率佔21至50%,僅沙田及屯門為沒病鼠的「零感染地區」(見圖)。何栢良認為,黃大仙多街市及酒樓,易吸引老鼠,元朗則多雞場及豬場,飼養過程常用抗生素,易致惡藥抗藥。
他指老鼠是常見傳染病媒介,今次在褐鼠身上找到的ESBL大腸桿菌,帶有兩組基因STC131及STC405,對人類毒性較強,易入侵血液引發嚴重併發症,現難有抗生素治療。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會長梁廣源表示,褐鼠即常稱的「溝鼠」或「坑渠老鼠」,在街市酒樓常見,多在地上行走;黑鼠俗稱「長尾老鼠」或「屋頂鼠」,常聚於民居、天井天花。兩鼠活動範圍約30至50米,一晚最遠可行走150米。
接觸鼠糞污染食物易感染
何栢良分析,褐鼠及黑鼠常在街市、酒樓出沒,與廢物垃圾為伴,又吃雞、豬等容易抗藥的肉食,較易染ESBL大腸桿菌;針毛鼠及印支林鼠則是草食動物,多在山邊出沒,故較少染惡菌。他指帶菌鼠經過的環境及其糞便帶有惡菌,若市民接觸這些環境或吃老鼠污染的食物,便易染惡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