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報﹕讀書學歷史
【明報專訊】初中中史說要增強現代史比例,教育局擬由現時三分之一增加至五成,以擴闊學生的世界觀。以往學史是縱向的,中西歷史割裂,井水不犯河水,但地球是圓的,中西交流由漢唐至今,互相影響,看歷史書,也是自修歷史的正途。
報告文學作家錢鋼1988年開始編著的《海葬——大清海軍與李鴻章》、與胡勁草合著的《大清留美幼童記》早前重新修訂再版,從兩個視點切入,把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朝——清朝改革及衰敗的過程,呈現讀者眼前。十九世紀,機器決定了人類的方向,清朝從盛轉衰,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及強敵,晚清名臣李鴻章於1864年提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李鴻章成立第一所海軍學校——馬尾船政學堂,銳意發展海軍,十年後首批海軍留學生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另一方面,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人容閎堅持十多年,到了1871年,經由大臣曾國藩和李鴻章上奏朝廷,終實現「留美幼童」的理想,清廷派出一批又一批留學生,這些最小才十歲,最大不過十五歲的孩子,一群身穿緞袍、拖着長辮的孩子,遠渡重洋到了外國留學。
以夷制夷的策略和計劃,卻被當時清廷的政潮起伏和縮緊開支,半途夭折。留學生回國後為國家出謀獻策,有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有成了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唐國安,有多人成為清政府的大臣、駐外公使,有李鴻章和袁世凱的幕僚等,還有不少加入了北洋海軍。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海軍於次年初全軍覆滅,7年的努力化為灰燼,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成為歷史罪人。中日兩國差不多同時開始改革,結局卻南轅北轍,中國改革的路途上到底欠缺什麼?相信以史為鑑的,與其道聽塗說,不如自己讀書。
文:劉慧盈
■送書
現送出3本《大清留美幼童記》(修訂版),有興趣的讀者請回答以下問題,剪下本文並連同姓名、電話、地址,於2月6日(星期五)前寄《語文同樂》編輯部,地址詳見封底。信封面請註明「索取《大清留美幼童記》」,經編輯部選出答案最佳者,可獲書乙本,名額3個。
問:你認為讀歷史有沒有用?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