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本那比中學就讀的16歲華裔學生蕭宇陽,上月收到哈佛大學提前錄取通知書,成為繼姐姐蕭宇琪之後,家裏第二個入讀哈佛的孩子。他的父母也因為培養出兩個哈佛學生而成為當地名人,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紛紛致電或上門取經,希望學習「虎爸虎媽」的教育方法。蕭宇陽父母則表示,要想上哈佛,不能光憑學習成績,一定要讓孩子全面發展。明報記者王學文
蕭家姐弟在學習、藝術、體育及社交方面所獲得的任何一項成績,已經足以令普通孩子望其項背。如何才能教育出這樣優秀的孩子?恐怕有無數家長都想知道答案。于巾幗認為「虎媽」方式不可取,「大棒加胡蘿蔔」才更有效。他們正是成功結合了東方人的嚴格和西方人的鼓勵,才有今天的成績。
父母同為電腦專才
不少了解這個傳奇家庭的人都認為,這兩個孩子的成功,有很大部分是來自遺傳基因。爸爸蕭峰曾於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最著名學府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讀本科及碩士,而媽媽于巾幗曾就讀台灣著名的台北第一女子中學,移民加國後入讀西門菲沙大學(SFU)電腦專業,並認識了在那裏讀電腦博士的蕭峰。
于巾幗說,作為一個全職媽媽,她幾乎承擔了半個老師的責任,孩子的很多數理化學習都是她利用放學後時間教授完成的。她也像普通的媽媽一樣,在家親自輔導孩子學習,在外為孩子報讀各種興趣班,包括鋼琴、小提琴、滑雪等等。
「大棒」式教育配合西式鼓勵
于巾幗表示自己並不贊同「虎媽」式管理方法。她認為現在的孩子不能完全採用「大棒」式教育,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很容易產生叛逆情緒。她建議配合西方的「鼓勵」式教育,適當給孩子一些「胡蘿蔔」,用以激發孩子的熱情,樹立孩子的信心。有了自信,孩子也更有學習的熱情。至於讓孩子参加各種比賽,家長應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要孩子努力,不管結果如何,都要多加鼓勵。
總結兩個孩子的成功經驗,于巾幗表示,一是應該讓孩子產生自我學習的動力,從而進行自我管理;二是要讓孩子從小學會時間管理,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這也是為什麼她的孩子能夠在多方面取得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