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土木署長﹕工程欠先後 互搶資源
【明報專訊】在1990年代負責青馬大橋工程的土木工程署前署長劉正光接受本報專訪,指出當年「玫瑰園計劃」設有清晰的管理監督架構,安排各項工程動工的先後次序;相反,現時的基建項目欠缺協調統籌,「這麼多項工程,全部一齊開工,結果『撞死晒』,互相搶工人、搶資源」。
劉正光說,當年玫瑰園計劃最高層的統籌機關,是機場發展策劃委員會,由時任布政司陳方安生親自出任主席,委員會每月開會一次監察進度和預算;下一層架構則是新機場工程統籌署和工務局,負責統籌和協調路政署等各部門的相關工程。此外,各部門轄下設有不同的工程管理處,例如路政署特別成立青嶼幹線工程管理處,專責監督青馬大橋工程,劉正光當年正是該處處長。
稱玫瑰園層層監察
玫瑰園計劃共有十大核心工程,劉正光稱當年青馬大橋的動工日期,較汲水門大橋早半年,避免兩項工程互搶工人和機器。他舉例解釋,全部工程均需要用打樁機建造地基,倘若一齊動工,便互相爭奪打樁機,「雖然本港機器不夠亦可由外地運來,但成本貴,無必要這樣做」。
前特首曾蔭權在2007年提出十大基建,劉正光認為政府當時未有詳細考慮基建的優先次序,令多項工程「撞埋一齊」,「興建多一條鐵路,一定是好事,可方便居民,但是否要這麼快動工?」他說,現時紮鐵工薪金高企,就是因為大家爭奪工人。劉正光認為,現時各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欠佳,無人真正監督各大工程,予人「一盤散沙」之感,「你問政府,政府一定話有協調,但似乎仍有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