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題】
測驗時,鄰座同學想抄你的答案,但被老師發現而受罰,事後他怪你不合作。你會怎樣做?
(A)道歉並答應下次讓他抄答案
(B)反罵他一頓再絕交
(C)指出他的錯處並勸他改過
所謂「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但對於做錯事還「惡人先告狀」的人,東漢陳元方的一句話令他無地自容……
陳太丘(1)與友期(2)行,期日中(3)。過中不至,太丘舍(4)去,去後乃至。元方(5)時年七歲,門外戲(6)。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7)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8)之。元方入門不顧。
——《世說新語.方正》
【註釋】
(1)陳太丘:陳寔(粵音實),東漢人,曾任太丘縣令,故得名
(2)期:約定、約好
(3)日中:中午
(4)舍:同「捨」,離去
(5)元方:陳太丘兒子
(6)戲:遊玩
(7)相委:丟下、捨棄
(8)引:拉手
【歷史故事】
東漢時,陳寔與朋友約好某日中午出遊。到了當日,中午已過,但朋友仍未出現,陳寔先行離去。他才走,朋友就來到。陳寔七歲的兒子元方在門外玩耍,朋友問他:「令尊在嗎?」元方答:「父親等了很久,仍不見你,就先走了。」朋友聽了,生氣地說:「他不是人!與別人約好出遊,卻拋下人先走。」元方回應:「你與父親約好中午見面,你沒依時出現,就是無誠信;當着兒子面前罵他父親,這是沒禮貌。」友人聽後很慚愧,想下車拉着他,但元方頭也不回進家門去。
【做一做】
試判斷以下內容:
(1)陳寔不等朋友而先行,是因為他沒有耐性。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2)陳元方不滿父親朋友的言行,故出言指摘。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3)朋友想對陳元方道歉。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考考你﹕人物尊稱】
中國人對別人的親人有不同尊稱,你知道下列尊稱的意思嗎?
(見附圖)
文: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