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S指引
【明報專訊】以「教育」為IES主題,許文忠老師的建議是選取一些生活化、貼身的議題,例如學生在OLE/IES/SBA遇到的困難、融合教育或電子教學的成效、文憑試考生的升學壓力等,「容易通過訪問身邊同學得到一手資料」,也可透過訪問師兄師姐及大專院校講師,探討「IVE課程的教育質素/畢業生的出路」,甚至「比較本地大學生和內地來港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差異」。
涉及一些教育政策、教育理論的議題,對同學來說太難,例如教學語言與學習成效的關係,其中要弄清楚何謂「語言環境」已非易事,更遑論理解人文學科如中史、文學的衰落與青少年身分認同的關係。
許Sir提醒同學,定題目時應將範圍縮窄至一個探究焦點,「例如由『教育』,到『融合教育』,再針對其中的『聽障學生』,探討現時融合教育政策、措施的成效」。「成效」要訂定準則,而這是同學最容易忽略的,「大家可透過觀察身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上課時遇到什麼困難、能否專注等判斷成效,而客觀一點的準則則是考試成績」。
「定題目前,一定要花工夫蒐集、閱讀並整理自己有興趣範疇議題的資料,從中決定探究焦點。」其中最重要的,應找一些高質素的文獻,如學者、相關持份者或機構的意見、文章、研究報告等,以便先弄清楚議題的「問題」所在,「在前人分析研究的框架上,套入自己的觀察,以身邊真實的個案印證該些『問題』(前人的研究),一手和二手資料互相結合作論證,就是一份質素不錯的專題研習」。
題目類型:
◆歸納型(較低階):某現象的成因和影響
例︰探討高中生認為在IES遇到困難的原因
◆建議型(中階):如何解決某問題
例︰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在IES遇到的問題(可提出3問題+提出對應問題的3個建議)
◆探究型/論述型(高階):能否解決某問題(涉及正反討論)
例1︰教師能否幫助學生解決在IES遇到的問題(提出問題+解決方法+這些方法能/不能幫助學生)
例2︰其他學習經歷(OLE)能否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現今課程要求學生具備一定學習經歷,是否好的教育改革?理念雖好,但實踐層面能否做到?→能:學生從參與義工活動(手段)學會關愛他人(目的)vs.會有學生為了OLE(目的)而去做義工(手段),與原意相違背,乃至形成偽善的反教育現象?)
顧問教師:沙田循道衛理中學通識科主任 許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