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語文﹕非筆墨所能形容
【明報專訊】筆者在批改學生寫作時,總發現他們喜以「非筆墨所能形容」來描述不可名狀的人、事、物甚或情感。學生原意藉此深化意思,然而大家不妨深思,中國漢字總數超過5萬以上(據1990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收字數為54,678個),要準確描述,真的「萬中無一」?這現象反映普遍學生詞彙貧乏,以致未能選取適合用詞,患上「詞彙貧瘠症」。
生活上不難察覺人們對「飲食」的重視程度,所謂「民以食為天」,人民饞嘴的傳統古今相同。君不見飲食雜誌大行其道、美食節目輪流上演、手機程式及網站資訊五花八門,這些資訊無非為刺激觀眾感官、引發食客垂涎,但部分推介者的陳說卻未能為美食錦上添花。
食物味道和「質感」千變萬化,不是一個「好」字概括得了。
「口感好好」、「食餅有餅味」、「好味」、「好香」、「食物質感好好」等為推介者的口頭禪,部分甚或夾雜外語,這樣的推介難言張力。筆者疑惑,為何連撰稿人也想不出精辟到位的用語?味道有辣、甜、鹹、苦、酸、濃、澀、腥、鮮、臭等分殊,帶來不同「口感」,怎能混為一談?食物按其本質及烹調方法也各自呈現不同的「質感」,細分起來也有軟、滑、硬、脆、鬆、稀、糊、黏稠、流質之別,怎以「好」字概括得了?「滿口生香、香鮮至極、香嫩爽滑、回味無窮、香味四溢、扇動鼻翼、大快朵頤、珍饈佳肴、未見其物而先聞其香」,這些都是常用的形容詞,怎會「詞窮」?
曾有受訪學生直言,和同學常用通訊軟件如WhatsApp溝通,愛用表情符號,「有時候不懂用文字表達(情感),只懂用符號」。
現今語言資訊爆炸的弔詭,在於語言沒有跟隨這些火光而綻放閃亮;相反,伴之而來的卻是充斥各式各樣的「潮語」、「火星文」、「表情符號」、「口語諧音」等。日常交際,人們寒暄問候時總換來「幾好丫」、「唔錯鵅v、「OK啦」的應對。言者無心,聽者也無心,梗係無心情同佢繼續傾落去啦!閉翳難擋,聽者無奈地在社交網絡抒發一下鬱悶,竟博回萬千「我buy你」、「唔好hea」、「頂住」等回應。這時,那人唯有上下求索,看看友儕近G,瞥見友人剛從旅遊聖地回來,張貼時人時景,更不忘寫上「終於到了峇里的海神廟啦,好正呀!靚到我都唔識搵形容詞去形容<\\mpnews06\SAN4DATA2\NEWS\Image\20141203\KF\03KF001_.tif>!」閱畢,暗忖大煞風景。四周的語言充斥茞v性行文,風行所及,甚至影響到大眾傳媒,一時以口語潮文為新聞標題蔚成風尚。
語言雖是一門活的藝術,強調包容性,然而古典「之乎者也」的奧義、語言百卉含英之美也是不能率意掉失的。
文:語文工作者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