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節錄
【明報專訊】◆1. 環境局長黃錦星
「三堆一爐」 缺一不可
政府正全速籌備垃圾按量徵費及落實多項生產者責任(producer responsibility)計劃、續推惜食運動、新建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強化支持回收業政策、廣設社區環保站等……估計至2017年,每日仍有約7000至8000噸生活垃圾及約3000多噸建築廢料須堆填,補充堆填容量委實刻不容緩。儘管香港早於2000年已籌備興建現代焚化設施以處理生活垃圾,經歷十多年的選址、城規、環評、諮詢程序,加上司法覆核及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等過程,即使2014年獲得撥款,最快也只可於2022年落成,耗時20多載。「三堆一爐」均衡分佈於本港東南西北,亦缺一不可。對於「三堆一爐」相關地區,政府推行多項改善措施,可概括為「四加四減」﹕加強空氣監測、垃圾車衛生營運、地區溝通和優化社區,並減少氣味、車次、揚塵及非法棄置等。
˙解讀
環境局長黃錦星指出政府有一系列針對源頭減廢的計劃,但同時指出堆填區容量仍然不足,以數據說明三堆一爐的迫切性。不過《明報》2013年9月26日的社評認為,港府在處理垃圾方面大落後,只是倚賴擴建堆填區、興建焚化爐,不但帶來環境污染問題,更衍生政治問題,如受堆填區影響居民群起反對。
黃錦星列出的政策包括強化支持回收業。香港地球之友前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現任環境局政治助理)曾撰文,解釋香港回收率很高並不等於廢物管理做得好及可持續,原因是香港廢物的回收由市場主導。區詠芷形容回收商若處理出口價不高的廢料,便會「收一件蝕一件」,又指其實香港的「回收業」,絕大部分只是收回然後出口,中間最多只牽涉打包工序。
◆2. 環保團體——世界綠色組織
香港需要有末端設施處理廢物
本會委託香港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統計諮詢中心,於2013年9月電話隨機抽樣訪問1005名本港18歲以上市民,53.2%支持擴建三個堆填區,較反對(21.1%)的高出逾一倍。支持在石鼓洲興建焚化爐的市民達69.3%;反對為11%……本會曾於8月至11月期間,在將軍澳一個私人屋苑進行廚餘回收計劃……體驗到即使回收設施足夠,本港仍需要有末端設施處理廢物……曾有外地學者就新加坡的廢物管理作研究……顯示做好源頭減廢或提高回收率,可以有助延長末端處理設施的壽命,但堆填區及焚化爐仍有需要存在……本會認為目前最可行的做法,是支持「三堆一爐」方案,並密切監察政府有否處理好堆填區為周邊居民帶來的滋擾問題,以及有否落實源頭減廢措施。
˙解讀
2012年成立的世界綠色組織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前氣候項目主管余遠騁創立,目標是打破「環保、經濟、民生」各自為政的局面。該組織委託城大進行的研究顯示市民對廢物問題認知偏低,反映政府宣傳不足。上述調查亦發現,支持擴建堆填區較反對的市民多一倍;大部分受訪市民亦支持在石鼓洲興建焚化爐,顯示「三堆一爐」有一定民意基礎。
三堆一爐引起的其中一個爭議是環境問題,政府在2013年提出「廢物收集系統的改善措施」,包括規定垃圾車要有密封尾蓋和污水缸並資助車主改裝垃圾車;將軍澳堆填區只接收無臭廢物,即廚餘等容易產生氣味的廢物不會被送到該堆填區;善用7個廢物轉運站、壓縮廢物作大批運送。但這些改善措施會帶出其他問題,包括廢物轉運站幾近飽和,政府要為新廢物轉運站選址,以及增加廢物收集的補貼。
◆3. 環保團體——綠領行動╱香港地球之友╱長春社╱綠色力量發聯合聲明
先推動源頭減廢 後推行「三堆一爐」
團體一直監察香港政府的廢物管理,可惜政府過往十數年的減廢成效欠佳,導致堆填區快將飽和,雖然擴建堆填區和興建焚化爐有助應對當下的危機,但擔心政府會恃着有退路而放輕減廢力度,任由垃圾繼續增長,及繼續讓可回收物料落入堆填區……要求政府向公眾展示推動源頭減廢的決心,才可以擴建堆填區等末端處理設施。環保團體不否定末端設施的需要,但認為設施應主要用來處理無法循環再造的廢物,源頭減廢必須優先……要求政府承諾多項具體措施後才可推行「三堆一爐」,包括承諾在2016年全面推行都市固體廢物徵費、檢討建築廢料收費、支援回收業政策、分階段向立法會申請擴建使用堆填區等6項措施。
˙解讀
環團認同三堆一爐此種末端設施的需要,但擔心政府過分依賴此類設施而忽略源頭減廢的重要性。政府近年提倡「惜食」、每個膠袋徵費5毫等源頭減廢措施,但成效不算大,如實施近5年的膠袋徵費初期每季膠袋派發量較立法前少九成,但近年逐步回升。環境局數字顯示2013年第四季,膠袋派發量較最低時反彈五成。
另外,其實每日送到堆填區的1.3萬噸「垃圾」當中,其實有3350噸為建築廢料。浸大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學教授黃煥忠指出,現時香港把大量棄置建材送予內地只是「權宜之計」,本港建材廢物徵費太低,「阻嚇力不足」。環境局長黃錦星2013年10月曾指出,建築廢料收費自2005年以來曾修訂,正與業界溝通,不排除調高收費,以減少棄置到堆填區的建築廢料。
◆4. 將軍澳地區人士及區議員
堆填區近民居 威脅居民健康
2014年7月,立法會財委會審議「三堆一爐」撥款申請,西貢區議員方國珊聯同將軍澳區居民在立法會門外淋道具血水,反對政府漠視將軍澳居民的健康,執意擴建堆填區。10月,方國珊表示將軍澳居民詳細閱讀環境局向立法會提交的討論文件後,認為內容誤導,包括環境局表示將軍澳堆填區擴建後會在2017年才開始接收廢物,但政府又指堆填區預計將於2015年飽和,那2015至2017年的廢物會如何處理?質疑當局2015年飽和是「靠嚇」。她又批評當局一向的環保政策失誤,犧牲堆填區附近居民的利益。她認為將軍澳堆填區太近民居,產生的懸浮粒子(suspended particulates)對居民健康造成威脅。
˙解讀
堆填區被認為是厭惡性設施(obnoxious facility),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素質。亦有人認為三堆一爐是必須興建,只是部分人抱「不要在我家後院」(not-in-my-backyard)的心態,不願承受設施的負面影響。事實上,堆填區及焚化設施的確帶來不少環境影響(environmental impact),建議擴建的「三堆」分別位於將軍澳、打鼓嶺和屯門,有指堆填區的臭味及污染物未能吹散,對居民滋擾更嚴重,又曾經出現滲漏等問題。
根據「獨立媒體」〈政府硬推三堆一爐 環團批治標不治本〉一文,三堆一爐造成的環境生態及健康問題備受關注,例如計劃建於石鼓洲的焚化爐只能經水路運送垃圾,若運送期間發生意外,定會嚴重影響水域生態。而焚化爐排放的污染物會停留在空氣中,使空氣污染更嚴重。文章批評環境局申請撥款時並未提供任何污染物水平評估資料,欠缺健康標準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