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紀念館關門 不止關錢事
上海陝西南路新樂路口的長樂村裏,有一棟西班牙式三層小樓,著名藝術家豐子愷先生曾居住於此。該樓原為豐家所有,文革期間,一樓搬入了多戶人家,豐家後人陸續搬離。直到2010年前後,豐家後人出資收回了二樓和三樓,並開辦豐子愷紀念館,以民辦博物館的形式對外免費開放。經過媒體宣傳,去年參觀者已逾萬人。
受影響街坊索錢 後人難負擔
不過據本地媒體報道,由於參觀者眾,一樓居民認為生活受影響,提出協商。因雙方協商未果,舊居不得不關閉。對此,豐家後人表示,當年收購時,因協議未談成,一樓3戶人家一直居住於此。如今一樓的住戶提出對房屋進行置換,或為其提供每月人民幣5,000元補貼,以租賃別處房屋,豐家無力承擔。
雖然上海開埠至今才200年左右,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特殊的歷史環境,民國期間許多文化名人都與上海有不解之緣。如今行走在當年的租界區,總會在不經意間與名人故居擦肩。也許是因為這樣的故居是在太多,官方管理不暇,往往只有那些政府認同的名人,其遺蹟才獲官方資助保護,例如魯迅。
俗話說:各花入各眼。對於「名人」的認定,除政治大綱外,也難有統一的標準。這就成了官方難管理的一個理由,但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是,關鍵只有一個字——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明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發展。只可惜,文化產業範圍甚廣,的確存在盈利能力奇高的子行業,惟博物館不在其列。無論有多少熱情,無論有多少家底,整天賠錢賺吆喝的買賣,誰也支撐不久。
但是要讓官方給出真金白銀的政策,又等於是從其口袋裏掏錢,無異於與虎謀皮。整個稅收體制不改革,一切「鼓勵」都無從談起。
居民居住權 源於文革政策
說回豐子愷故居,沒錢是豐家和一樓住戶之間無法達成協議的癥結所在,但若要追溯產生今日矛盾的根源,恐怕沒哪個內地媒體敢發言。畢竟一樓居民所主張的居住權,並非源於《物權法》,而是來自於「文革」時的特殊政策。若論及此,解鈴人恐怕都輪不到街道、文化局之類的部門。如此想來,故居能夠經營多年,也算是幸運的了。
筆者有點小幸運,一個月前剛與朋友去舊居參觀,至今還記得一樓住戶憤怒的目光。但願以後別人也能欣賞豐先生的作品,了解豐先生的生平。豐子愷1925年為復旦大學譜寫校歌,該校1980年代有一首新校歌,百年校慶時,在全校師生的壓力下,校方最後採用豐先生的老校歌,如果諸君聽一聽兩個版本,便真的會明白,為何那麼多人為其舊居關閉而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