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調查科60周年﹕大毒梟年代成過去
【明報專訊】本港早年毒禍猖獗,警務處1954年成立「毒品調查科」嚴打,今年為該科成立60年周年。現任毒品調查科高級警司高順志表示,調查科初期只有3名成員,辦公室曾設於中環李寶椿大廈15樓,所以「15樓」之名足令毒販心驚。
昔日「15樓」之名令毒販心驚
警方資料顯示,香港於1930年代曾有逾200間鴉片及2000間海洛英(白粉)煙格,至50年代吸毒人數據報高達20萬,毒販以上海幫及潮州幫為主。警務處於1954年10月成立毒品調查科,初時只有3名成員,包括一名助理警司及兩名探員,隸屬警隊反貪部;至70年代增至200多人,屢破如國際大毒梟吳鍚豪(綽號「跛豪」)等大案。
1954年成立僅3成員
高順志表示,調查科在60年代曾設於德輔道中李寶樁大廈14字樓,以唐樓計為15樓,所以毒販將調查科稱為「15樓」,該科其後已遷入警察總部。高指出,本港毒品市場較小,市場也轉移至星馬等地,海量進口及製毒工場亦隨之減少,相信是毒販為減低遭破獲時的損失。
他補充,隨茯鴔瑎舋葭o展、資訊愈為流通,毒品市場難再有「一人隻手遮天」,相信「大毒梟」年代亦成過去。
年代轉變,吸毒場所由煙格、的士高、狂野派對,再轉至「入屋」的隱蔽吸毒,多年以來,毒品買賣的溝通術語仍然傳統,毒品形容詞仍以形狀、顏色為主,但就不肯透露詳情。被問及電影《門徒》中,以「美金」代表高純度海洛英是否屬實,他亦無正面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