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需要勇氣。像香港乒乓球3朵土生土長的「小花」李皓晴、吳穎嵐和杜凱琹,身上的戰衣由校隊變成港隊制服,頸上的獎牌由學界變成世界賽榮譽,路途看似平坦,其實她們的內心同樣交煎——總覺對手比自己強,這一分要如何打?一推一擋之間,少點勇氣都不行。文:李思詠 圖:余俊亮
「她們要學會承擔責任。」港隊教練李靜私下跟記者閒談,對幾個小將寄望甚殷。「時間過得快,特別近兩、三年,突然感到壓力大了,我們不再停留在『志在參與』的層次,我們出去比賽一定要拿成績。」聽罷李皓晴這番話,「靜哥」可會安慰了?
北上苦練 教練寄望甚高
從學界年代就認識李皓晴和吳穎嵐,後來她們轉當全職運動員,獨自北上苦練基本功,「那時候的我們,哪有水平跟『帖姐』(港隊師姐帖雅娜)一起訓練」,其間還要兼顧學業。在內地生活自不像在香港受千般寵愛,但回到香港正式加入港隊後,她們面對的困難更多。當今年拿下世界團體錦標賽季軍,可人的表現教球迷眼前一亮,但站在世界舞台上小妮子,也猶豫過,「明明自己領先……我不知如何形容那種感受,哭又哭過……只能說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教訓,那刻我才明白,原來一些細節例如細技術、套路,足以主宰勝負」,吳穎嵐說的是世界賽4強面對日本,第3場領先局數2:0卻反負2:3,李皓晴再輸掉第4場,終以場數1:3敗陣,痛苦回憶依然難忘;即便如上月的青年奧運,杜凱琹站在女單決賽賽場上,也一片空白,「當時覺得自己有機會贏,心態不好,我應該去衝擊對手」。或許李皓晴說得對,香港的女孩總欠一點勇氣:「我們近年才有『一定要贏』的心態,加上全職年資比對手淺,例如對着日本的石川佳純、福原愛,總覺得自己贏不來。」
大賽汲取教訓 「一定要贏」
站在賽場上,幾朵港乒「小花」偶爾羨慕對手,覺得別人「好勁」, 其實在不知不覺間,她們早已成長。正如教練張瑞說過,李皓晴有實力排在世界前30位,小妮子當天半信半疑,今天不就是世界排名第16位的球手嗎?當吳穎嵐從前覺得靠一股蠻力可以贏人,今天不是學會靈巧取勝嗎?第一代在港隊擔大旗的土產小將,將在仁川亞運證明香港球員「一樣得」,「得」在她們有面對成長的甜酸苦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