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戰爭的啟示:「他們以為贏了」
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可算成功,但正如上期《經濟學人》所言,以色列雖然贏了一場戰役,卻可能輸掉戰爭,以軍在加沙造成的人命傷亡及破壞只令巴人對以色列的敵意有增無減,叫以色列始終難得久安。類似歷史自以色列立國以來不斷上演,「六日戰爭」的歷史教訓值得重溫。
「六日戰爭」這名字自然叫人聯想起《聖經》有關「上帝六日創世」的說法,可見其在以色列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由於擔心鼓吹消滅以色列的埃及發動襲擊,以色列1967年6月5日先發制人,不消數小時殲滅埃及空軍,並在6日內擊敗埃及、敘利亞和約旦。以色列佔領埃及的西奈半島及加沙,並從約旦手中奪取東耶路撒冷及西岸,又從敘利亞手中奪取戈蘭高地,版圖一下子大增3倍。除西奈半島外,以色列至今仍然控制該戰爭中奪取的領土,成為以巴長年衝突的溫牀。
以色列歷史學家塞格夫(Tom Segev)數年前出版了1967: Israel, the War and the Year That Transformed the Middle East一書,對以色列發動戰爭的政治及社會背景及政府決策過程,有細緻的描寫。該書引用了以色列官員的會議紀錄,令人一窺以色列政府對佔領加沙及西岸的決策如何改變。以色列雖然一直有侵佔西岸等所謂「應許之地」的聲音,但政府以至軍方態度一直較務實,開戰前半年,政府仍然認為侵佔西岸對以色列並無好處,因為以色列無法承受巴勒斯坦難民,龐大的阿拉伯人口威脅以色列穩定之餘,亦可能激化巴人民族主義,催生暴力抵抗。至於加沙,出於同樣理由,在開戰前夕,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Moshe Dayan)仍稱,軍事行動絕不碰加沙這「蜂巢」。
但埃及等國不堪一擊卻令以軍心雄起來,達揚最終亦改變主意,容許以軍佔領加沙。以軍同時還襲擊東耶路撒冷及西岸,整個以色列社會陷入狂喜。這氛圍令以色列政府無法作出理性判斷,將戰前的顧慮拋諸腦後。巴人難民問題很快便備受國際關注,但以色列顯得束手無策,總理艾希科爾(Levi Eshkol)在一次會議上坦承不知道可以怎樣辦,只希望巴人自行離開到其他阿拉伯國家。這願望當然沒有實現,佔領亦一如以色列戰前估計,令巴人抵抗趨激烈,以色列亦自此長年受恐襲威脅。
塞格夫把該書最後一部分命名為「他們以為贏了」,顯得別具意味。40多年來,以巴衝突不斷重演,以巴雙方能否汲取歷史教訓,作出理性選擇而非逞一時之快,或許正是走出暴力循環的關鍵。林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