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校園電視台和電台都是學校這學年新設立,選擇加入是因為小學有校園電視台經驗,以往多做幕前工作,但我對寫作(劇本)較有興趣,難得有機會便一試。電視台剛起步,剪片工作最困難,幾分鐘節目需花幾小時剪輯。另外,節目在學校食堂電視播放,但播的時間只有小息和午飯時段,如何吸引同學觀看是另一困難。
我平時早晚有聽電台的習慣,音樂和時事評論節目都是心頭好,我覺得聽評論節目與讀報紙不同,能更清楚不同持份者的觀點,對學習通識非常有幫助。
今次參觀港台能更了解電台的內部運作,是難得的機會,真實的體會能加深記憶,從書本上了解電台運作較難明白。之前我們曾參觀立法會和一些歷史古蹟,不止靠背書,知識更易入腦。事實上我平時也會看港台電視部製作的節目,可惜這次沒有機會到電視部參觀。」(負責人解釋是因為電視節目拍攝需要完全安靜的環境,所以未能安排學生參觀,但電台錄音室則有隔音設備。)
了解播音設備 親歷on-air
「我希望可透過校園電台,與聽眾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喜歡的東西,例如音樂、年輕人的偶像等,但同時也希望同學可以從節目『學到洁z。我們暫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人手,一星期有兩次常規節目,蒐集資料需要頗多時間,而我們只有7個同學負責電台,如何合作和建立團隊精神是一大挑戰。
我平時會從電台收聽新聞及更新路面情G,因為電台的即時性,可了解更多突發的事情。參觀港台讓我了解一些播音設備,『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身來感受on-air的情G,令平時從平鋪直述的文字學到的知識變得更立體。」
校外參觀把概念立體化
「不少學生都覺得通識科內容既深且闊,例如香港法治議題,很多學生由中四起才真正開始接觸此類新聞,政治對他們而言相對陌生。另外,有些通識概念頗抽象,看文字學習比較死板難明,校外參觀活動就能把概念立體化。要學懂運用通識概念,需找出概念的共通點,以及以類比方法將概念與生活作對照。
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成立『通識達人』組織,安排學生參加校外活動,開闊眼界。選擇的活動會配合課程,例如討論到公共衛生單元,我們會安排學生參觀香港醫學博物館,談到法治和新聞自由就會參觀立法會等,之前亦去過景賢里,參與樂施會有關貧窮的工作坊等,在實際環境中學習。參觀後,學生需在課堂就活動作匯報。
不同教師有不同教通識的方法,我平時會把概念連結生活化的東西,例如談到法治時會播放周星馳的電影《九品芝麻官》。我更會邀請學生以遊戲『馬拉松』方式背誦通識概念,希望他們以自己的說話演繹。」
◆參觀安排
香港電台每星期有兩次參觀活動,讓社會人士認識電台運作,歡迎團體申請。每次參觀人數為10至20人(包括申請團體的工作人員,如帶隊教師),參觀者須為10歲或以上。團體可於參觀前1個月至1年前申請,先到先得。有意申請的團體可致電2339 6402聯絡香港電台傳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