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台灣社會對與內地簽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下稱服貿)所帶來的利與弊仍有爭論,根據台灣經濟部向立法院提交的文件預測,服貿可為台灣服務業總值增加4億美元及帶來1.2萬個就業職位,但報告同時承認服貿對台灣美容、美髮等弱勢行業將造成衝擊,故於2010年起分十年預留982億新台幣,向各受影響行業及失業者提供津貼和協助他們轉型。
服務業總額料增4億美元 創萬職位
台灣經濟部於上周三向立法院8個委員會聯席會議提交服貿報告,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所作的評估顯示,日後完全落實服貿後,台灣服務業總值將增加4億美元以及1.2萬個就業職位,比現時增加0.11%和0.16%。日後台灣服務業將向內地輸出總值料增加4.02億美元比現時增加37.2%,內地向台輸出服務業則會增長9.08%,相當於9,200萬美元。
不過,報告明言「貿易談判本身就是一個『有給有拿』的過程」,因此在2010年起,預留合共982億元新台幣分10年協助當地弱勢產業面對開放市場的衝擊。如為美容美髮業和洗衣服務業設立一站式諮詢中心,協助業界利用科技提升生產力、改善行銷等。另外款項亦會用作協助台商進軍內地,例如組團回內地考察設立據點。
學者:預留款項善後難服眾
浸大社會學系首席講師梁漢柱表示,貿易協議有利有弊,例如大企業期望藉此增加商機、但小企業則會擔心競爭優勢大減。
梁漢柱分析指出,今次台灣反服貿或與當地人不相信落實服貿後,政府可平衡大企業與小市民的利益,加上文件已預留款項協助小企業面對開放後的衝擊,更難令人對服貿協議有信心。
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會長王乾麟則認為,反對服貿者「見樹不見林」,認為日後兩地互相開放市場、打破限制後,將有助台灣整體經濟發展。他又稱,現時因台灣制度完善但人工、租金相對低廉,吸引不少港商赴台投資,預料服貿全面落實後,赴台投資港商數目5年內將增加20%。明報記者 蕭輝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