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其他新聞
台「反服貿」發酵 2萬人圍立院
入夜聲援人數增 港教授場外演講
台民眾憂威脅文化言論自由
馬英九促立委盡快通過 工商界支持
佔中陳健民﹕等「爆發點」才可行動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兩方案均涉龐大基建投資
蘇偉文﹕買電助檢討利潤管制

【明報專訊】環境局提出的兩個方案,無論從內地買電,抑或主要由本地發電,都會令發電成本增加1倍,原因之一是背後涉及龐大輸電投資成本,例如「網電方案」需興建跨海電纜,「本地發電方案」要興建新的天然氣機組。目前兩電利潤管制協議下,兩電可透過增加資產獲得保證利潤,因此兩方案對電力公司都是「穩賺」方案。

買電需建電纜 增天然氣需新機組

環境局發言人不願透露兩個方案牽涉多少投資成本。本報根據諮詢文件,「本地發電方案」建議,到了2023年,天然氣發電比例會由2012年的22%大增至60%,即每年天然氣發電,會由94.5億度增至300億度。城大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鍾兆偉推算,新增天然氣機組全部由中電投資,到時需要增加2400兆瓦新機組,相等於8台港燈L10天然氣機組,以每台機組30億元計算,總資本投資高達240億元,以9.99%回報率計算,平均每度電會增加7.5仙,基本電費要加8.5%。

整體電費恐加四成

除了龐大投資成本,兩方案均牽涉其他因素令電費上升,如買電價格、天然氣燃料成本上升等;環境局指出,中電的燃煤機組將於2017年起退役,若批准投資新機組,到了2023年推行新燃料組合,部分機組可能要提早退役,或會增「擱淺成本」(兩電可在電費取回因為開放市場造成的投資損失)。整體而言,兩方案都會令發電成本倍增。目前每度電發電成本佔電費約四成,即使其他成本不變,整體電費亦最少加四成。

能源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偉文表示,政府提出的兩個方案,目的都是降低燃煤比例,減少排放,電費上升無可避免。但他認為,現時兩電「廠網相連」,不利引入新競爭者,政府提出向內地買電方案,可推動「廠網分家」,有助2018年檢討兩電利潤管制協議時,為開放市場創造條件。

蘇偉文認為,「網電方案」增加輸港電力比例至50%,本地發電比率相應減少,兩電的固定資產投資,例如發電機組的數量會較少,但本港仍要加建輸電設施如變壓站及鋪設電纜等,電費未必有減價空間。環境局表示,未來的發電燃料組合,將影響電力供應模式,最終燃料組合將會為長遠電力市場規管架構奠定基礎。

明報記者

 
 
今日相關新聞
首倡內地買電 成本倍增
兩方案均涉龐大基建投資
未增核電可取 環團稱買電助減排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2017地產展望 2017理財特刊1&2 健康生活181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