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提出檢討高樓齡公屋屋邨的重建潛力,以善用土地資源,房屋署去年底完成22條舊屋邨的重建檢討,認為有需要逐步規劃重建,先決條件是要先檢討各屋邨地盤特徵,和在附近物色安置屋邨。22條老邨中,西環邨附近有摩星嶺平房區發展配合,彩虹邨及長青邨鄰近未來亦有新屋邨,長策會成員、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說,若該3條屋邨鄰近有遷置屋邨配合,會較容易落實重建。
鄰近有遷置屋邨配合較佳
房屋署首次公布研究重建的22條舊屋邨名單,當中政府今年已宣布華富(一)邨及(二)邨將重建。以樓齡計算,北角模範邨樓齡最高,達61年;西環邨亦有55年樓齡,馬頭圍邨、和樂邨、彩虹邨及荃灣福來邨,樓齡均達50年或以上。署方指經檢視後,該22個邨結構狀况良好,但因保養費將隨屋邨老化而上升,假設到2043年該22條邨仍存在,樓齡將介乎63年至91年,認為有需要逐步規劃重建,並可能改裝部分屋邨,令屋邨符合當時標準。
房屋署稱,若以逐步遷置方式重建,估計需時30年才能完成一個屋邨重建項目,認為若重建的屋邨附近已有遷置居民的房屋,將可較快落實重建。署方又表示,研究是否重建包括考慮環境、交通評估、地區規劃、都市設計、發展密度、地質及行人網絡等因素。
10邨須領匯同意才能重建
不過,在該22條屋邨中,有10條屋邨的部分地方已拆售予領匯,由領匯及房委會共同擁有業權,房委會指須得到領匯同意,才能推展該10條屋邨重建。
領匯回覆稱對重建計劃持開放態度。
公屋聯會主席王坤說,未來5年公屋供應沒有顯著增加,估計政府未來5年不會開展新重建項目;但他認為,除了部分有遷置屋邨的舊邨外,模範邨、和樂邨、青衣邨等因未用盡地積比率,相對有空間增加單位數目,料未來納入重建機會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