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閱讀卷的考材必有白話文,而白話文的文體不難分辨,一旦分清文體,則分析文章主旨的關鍵詞語亦幾近鎖定,最好用得就用。明乎此,便能語短而分多,現以幾個例子說明:
記敘用「敘述」 抒情用「抒發」
例一:2013年的第一篇白話考材是張曉風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文體歸入記敘加抒情,當我們要指出文章主旨時,即宜開門見山,說作者藉着敘述幾件與兒子相關的往事,抒發作者的愛子之情。其中,「敘述」呼應「記敘」;「抒發」呼應「抒情」。
例二:2013年的第二篇白話考材是黃國彬的〈說誓〉,文體大致可歸入說理散文,主軸不外乎舉例說理,主旨呢?作者借古今中外人物、名言警句,說明現今社會人們輕許誓言,人心不古。其中,「借」呼應「舉出的例子」;「說明」呼應「說理」。
以同樣的關鍵詞移到2012年的第一篇〈橋〉,不中亦不遠,因為〈橋〉也側重記敘與抒情:作者記述橋之於他人生不同時期的回憶,抒發個人對民族家國的深情。
論說文 2014年「不可不防」
移到2014年又可以嗎?或者吧。不過,論說文的結構、寫作手法與技巧,2014年是「不可不防」的。
主旨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當局常常強調的審題與立意。按這些關鍵用語,推而微觀之,也可用來概括段落大意及段旨。每一獨立段都可再細分其中心思想(每一段都是特別行文區),多段文字又可組成一個段落大意。比方說,如果我們審視其中一段,發現重點是描寫和抒情,則段旨大抵可關鍵成:藉着描寫(人、物),抒發……如果中間要加什麼,那多半是手法。
閱讀是猜測作者的遊戲,也是追問(自己)的遊戲,總的來說,可包括:
1. 主旨是什麼?(內容)
2. 作者用什麼來突顯主旨?(內容)
3. 文章各段落的要旨是什麼?(內容)
4. 文章可分成哪幾個部分?(結構)
5. 各部分之間可有關聯?(結構)
6. 作者用了什麼手法?(如抒情,是借事、借景還是借物抒情)
7. 用這些手法有何作用?
8. 用字有何特色?
9. 文章值得反思的地方何在?(評價)
10. 文章所說的道理可否從生活體現?(評價)
以上十項,姑且名之為「十大追問」。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 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