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其他新聞
時事點對點.壓力測試﹕奶粉券換購點不足
益知識增﹕內地媽媽為何熱捧香港洋奶粉?
時事點對點﹕藏人告胡錦濤 官斥自取其辱
知識增益.評論:民族區域自治 強化民族認同
時事點對點.美官員:比特幣合法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知識增益﹕利他主義者較有同理心

【明報專訊】在歷史上,人的行為是「利己」還是「利他」一直有爭論。16、17世紀英國哲學家Thomas Hobbes在其名著Leviathan中認為「人本性是利己的」,認為「自保」(self-preservation)是人類最根本的欲望,而人類社會制度及政府的建立只是為調和利己心對人類潛在的傷害,以免人類陷入戰爭。

利他主義則由法國哲學家Auguste Comte於1852年提出,指人可以「放下」自己,無私地為他人的福利着想,因別人的存在而有自我的存在。符合以下的3點則算以利他主義為助人的出發點﹕

1. 想「增加」別人的福祉

2. 沒有明顯的外在酬賞

3. 幫助別人需要個人的犧牲

利他主義也是出於「利己」?

近代美國社會學家Daniel Batson認為同理心(empathy)於利他主義是很重要的因素。他將同理心分成認知和情感兩部分,認知可理解為知道別人需要幫助;情感包括對他人的關懷及同情。Batson曾做實驗,證明了從助人情景中逃離的難易程度及有否同理心皆會影響助人行為。雖然如此,亦有人認為助人行為其實也是利己,因為不助人會產生罪惡感以及助人後會感受到別人的快樂,促使人們做出利他行為。具有利他性格的人,例如有比較高的同理心、有公平世界的信念(即認為要幫助弱勢的人)、有社會責任、相信事在人為的人,皆比較會幫助人。

■相關概念

環境災難(environmental disaster)

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

利他主義(altruism)

多層思考

1. 資料中男護士鮑雋宇到菲律賓救災,目睹當地的情况如何?

2. 面對這些情况,他有什麼感受和行動?

3. 你多大程度認同「助人不是基於利己」?試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資料

1.〈睹災民失救 港護士多留菲1月〉,《明報》,2013.11.20

2.〈菲風災香港不吝援助 樂善好施顯人道精神〉,《明報》社評,2013.11.20

3.〈港府申撥4000萬助救災〉,《明報》,2013.11.12

4. 無國界醫生(香港)﹕www.msf.hk

 
 
今日相關新聞
時事點對點﹕港護士赴菲救災
知識增益﹕利他主義者較有同理心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2017�𧑐�𤩎撅閙�� 2017��鞎∠鸌���1&2 �亙熒���暑181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