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報》校園記者計劃自1997年成立至今,培育近7000名校記,並有逾2000名高小及初中學生透過「小記者體驗營」一嘗當記者的滋味。校記計劃踏入第17個年頭,新一屆以「網世代 求真相」為主題,除繼續為校記提供編採攝工作坊、採訪活動等,更新增網絡新聞的培訓,鼓勵校記善用網絡資訊和平台,追求真相。
而第16屆校記投稿約800篇,包括文字報道及圖片故事。經過明報、贊助機構、協辦及顧問團體評審,選出「恒生盃——全年最佳寫作大獎」、「全年攝影大獎」及「全年最佳寫作大獎優異獎」。大家一起來欣賞得獎校記的優秀作品吧!
【主辦機構的話﹕資訊爆炸 求真更重要】
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我們尋找、接收和傳播資訊的模式。在互聯網上使用搜尋器找數碼資訊,比過去上圖書館翻查書籍報刊,方便和快捷多了。在智能手機上實時記錄生活片段,通過各種互聯網的軟件和工具發布,與朋友或公眾分享,只需要幾個簡單的動作,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在這個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在這個資訊隨時隨地更新互動的環境中,我們是否較過去更容易找到真相、尋獲智慧、發現美善?不一定。
資訊爆炸可能令我們更遠離真相,因為大量無關重要的信息可能蒙蔽了我們的眼睛。實時互動也可能令人際關係變得更疏離,因為我們只懂得讚好和說不,可能忽略了朋友心靈上的需要。輕易獲取知識,不等於提煉到人生的智慧。在互聯網世代,要尋找真相和積累智慧,仍然要使用傳統的學習方法,逐步建立起分辨資訊真偽和優劣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互聯網才會成為幫助學習與成長的利器。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就是一個教授傳統採訪技巧和傳統新聞理念的工作坊,通過這工作坊,我們希望校記可以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例如意見盡可自由,但事實是神聖的,絕不可以假亂真。我們也希望校記建立起敏銳的觀察力,敢於向受訪者提出尖銳提問,能夠有條理地分析各種正反立論和背景資料,整理出有深度的、客觀持平的報道,啟發讀者。
——明報總編輯 劉進圖
【贊助機構的話﹕跳出框框 求是求真求正】
資訊發達,信息來源多樣,如何在探索過程中尋找真相,往往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當網絡逐漸成為主流媒體,記者更需要在龐大的網絡世界中分辨資訊的真確性,維持新聞報道的公信力。
恒生銀行全力支持青少年發展,自1999年起,恒生全力支持「明報校園記者計劃」,至今已有約7000名學生參與。學生透過一系列實習及工作坊等活動,培養個人修養、理性思維及社會意識,使他們成為積極進取、有誠信、對社會有承擔的傳媒新一代。
新一屆計劃以「網世代 求真相」為主題,希望學生以多角度思考,跳出框框,即使面對資訊爆炸的年代,仍緊守理智及批判的態度抽絲剝繭,做到「求是、求真、求正」,反映社會實况。
我衷心希望校記珍惜每次採訪和學習機會,磨礪新聞觸覺,並力求真相,洞察社會變遷,緊貼時代洪流,筆下有情有理。
——恒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李慧敏
【第16屆全年校記活動】
■培訓班:採訪、編輯及攝影工作坊;製作《校園記者報》
■星之約會:專訪城中各界名人
■客席採訪/暑期活動:參觀及採訪本地機構
■交流活動:學習交流團
■暑期實習:到明報實習5天,體驗記者工作
■校記專題報道比賽、校際專題報道比賽(高小組及初中組):鼓勵非校記學生參與採訪
【畢業要求】
校記可按喜好參加不同活動,但必須於學年內完成下列要求,方可畢業:
■出席校園記者迎新營,方有資格於日後參加不同類型之培訓及實習活動
■最少參加1次培訓班
■最少參加1次實習採訪活動,並依時交回報道
■最少提交兩份400至600字親自採訪的報道,可附配相。題材任擇,但須可讀有趣,並於指定日期內提交
【評審名單】
●恒生銀行企業責任主管 何卓惠
●教育評議會執行委員會委員(計劃總監) 鄧兆鴻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增補執委 賀妙珍校長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 王惠成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學術部副主任 王美琪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 陳惜姿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高級講師 黃天賜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中國語文教育組課程發展主任 甘冬兒
●明報總編輯 劉進圖
●明報圖片編輯 張景寧
(排名不分先後)
圖:得獎校記提供【得獎作品經刪節】
文字整理:陳綺雯
編輯:莊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