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3年9月2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致電到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的伊朗總統魯哈尼,雙方短暫交談15分鐘,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首次有政治領袖對話。中外媒體如何解讀是次美伊「破冰通話」?
■中港媒體
《明報》
《明報》9月29日一篇以〈含蓄和解緩雙方國內壓力〉為題的分析文章指出,魯哈尼這次出訪紐約,雖然未有如外界所料與奧巴馬握手會面,但最終仍有直接電話對話,可謂峰迴路轉。文章認為綜合兩國近期政治形勢,這或許是一個兩全其美的最理想結果。不過,雙方在國內外的壓力不會因今次「破冰」而消失,美伊關係回暖難以一帆風順。魯哈尼取消與奧巴馬會面,華府暗示是伊朗國內政局影響,文章認為不容忽視對西方極具戒心的伊朗強硬保守派勢力,當年伊朗改革派總統哈塔米便是礙於強硬派壓力,放棄與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歷史性握手會面。
最後,文章指奧巴馬成功與魯哈尼通電話,開創歷史時刻,可以證明其主張的外交路線可行,但在美伊關係以至伊朗核談判能否順利走下去的關鍵上,奧巴馬仍需面對國內壓力(保守派國會議員聲言華府在伊朗核談判的底線是要求完全廢除核計劃),亦需面對國外壓力(如何平息對伊朗核計劃深具戒心的以色列的疑慮)。
《解放日報》
上海《解放日報》9月30日一篇題為〈美伊融冰非一夕之功〉的評論分析,魯哈尼執政不到兩個月,美伊關係發生重要變化,兩國總統出席聯合國大會時更出現了「數個第一」,包括伊朗革命34年後,奧巴馬與魯哈尼第一次交換了「富有建設性意義」的信件、兩國總統隔絕34年後第一次通話,邁出美伊關係「破冰」的第一步等。
作者認為,兩國關係在短時間內出現變化,是因為兩國「各取所需」:對伊朗來說,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制裁嚴重打擊該國經濟,魯哈尼執政的首要任務是打破制裁;對美國來說,解決敘利亞、以巴和談等問題需要伊朗合作。
作者總結指出,美伊34年的對抗導致雙方嚴重的猜忌和不信任,要破冰並非一夕之功,而在伊朗核問題上,兩國還處在一個互相摸底和研判的階段,要最終解決伊朗核問題還需各方努力。
■外國媒體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美國《紐約時報》9月27日題為〈Now, the Hard Part〉的評論指出,美伊總統超過30年以來第一次直接通話,當然值得高興,但事實上伊朗目前沒有實際行動釋除外界對該國核計劃的疑慮,魯哈尼更一再重申伊朗會繼續鈾濃縮計劃。另外,評論指如果美伊未能就核計劃問題取得共識,後果可能很危險,亦將是沉重的打擊。評論引述奧巴馬的講話,指他承認在處理伊朗核問題上有困難,但認為伊朗新總統上任,將是處理問題的契機。評論最後總結指以和平手法解決核問題爭議無疑是最佳結果,美國、伊朗,連同英、法、俄、中及德國外長將於10月15至16日在日內瓦召開會議,就解決伊朗核問題作出更具體討論。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英國《獨立報》9月27日題為〈President Rouhani attacked by protesters in Iran following historic call with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的報道形容,奧巴馬和魯哈尼簡短的通話,為釋除國際對伊朗核問題的擔憂邁出重要一步,並引述奧巴馬指該段通話「有建設性」,奧巴馬認為解決問題時必定會遇到阻礙,但相信最終能有一個完善的解決方案。
報道又指魯哈尼離開美國前,形容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和歷任伊朗總統對美國的態度不同,顯示雙方的緊張關係有望緩和。不過,魯哈尼回國後就遭到强硬派示威者擲鞋抗議。
◆以上4篇評論/報道對美伊通話的解讀有何異同? (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