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二戰敘事撥亂反正 武器震懾台獨
對於此次「9.3」閱兵的外交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昨對本報指出,第一是捍衛正確的二戰史觀。中國和俄羅斯為二戰勝利作出了最大犧牲和貢獻,然而二戰敘事長期以美國、歐洲為中心,「9.3」閱兵是要撥亂反正,弘揚正確的二戰史觀,強調和捍衛中俄在抗戰發揮的作用。
同時,九三閱兵將顯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此次展出兵器均是國產,且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按作戰體系進行的模塊化編組,即可以直接投入戰場。「這些都將有效改變世界對中國的看法,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同時將有效震懾台獨勢力」。閱兵前的天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中,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提出「全球治理倡議」,主張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5個方面。
王義桅指,這主要是在聯合國80周年的契機提出。聯合國成立時僅45個成員國,許多全球南方國家沒代表,難參與聯合國改革,「倡議主要是反映了『全球南方』國家的共同心聲」。美國現淡出聯合國體系,聯合國淪為「空轉」,「因此倡議特地提到了行動導向,不能只是空談」。中國牽頭提出這些倡議,推動各國參與,實際上也是在維護聯合國的權威。
西方傳媒高度關注此次九三閱兵和上合峰會。BBC形容天津上合峰會與北京閱兵這個組合,是中方展示「反美聯盟」力量的一場外交大派對,並引述退休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董雲裳指出,參與的國家「對西方單邊或霸權式行動心存不滿」,如今表明反對,希望全球秩序能出現一些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改變。《紐約時報》稱,美國混亂的貿易政策在全球不受歡迎,中國則利用這個機會,稱自己有能力領導一個更為穩定的世界。明報記者 沈燕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