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料中歐峰會成果有限 華盼樹立理性認知
【明報專訊】中歐峰會周四(24日)在北京舉行,彭博社昨天引述歐盟官員稱,歐方預期今次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華的實際成果有限。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蔡潤近日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希望歐方樹立客觀理性的對華認知,這是中歐關係的一項基礎性、先導性工作。
彭博社引述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認為,中歐峰會前夕氣氛微妙,美國發動關稅戰能讓中歐雙方靠近,但在烏克蘭問題的分歧則阻礙中歐關係改善。匿名歐盟官員表示,歐方預期這次中歐峰會不會達成任何實質性的協議,歐方只希望得到一次「實質性的、開放的、直接的、有建設性的對話」,向北京清晰傳達在修復經貿關係方面的訴求。歐盟官員表示,雙方關於氣候變化的合作行動可能在峰會期間公布,但仍存在不確定。
學者:歐「正反」兩方向打「中國牌」
智庫:峰會難改貿易結構性緊張
新華社昨日發文引述多名中歐人士對中歐關係的解讀。法國國民議會前第一副議長博納爾認為,不止經貿領域,歐盟和中國在環保、人文等領域聯繫緊密,互為重要的合作伙伴。文章引述英國智庫「第三代環保主義」(E3G)的報告稱,歐盟和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雙方密切溝通協作將助力世界更好應對氣候變化。
「觀察者網」昨日引述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表示,歐洲正從「正反」兩個方向打「中國牌」,作為與美國「鬥而不破」的「組合拳」之一。宋魯鄭認為,歐洲打「中國牌」不算成功,既有歐洲自身的原因,也有特朗普重返白宮對中歐關係造成的負面影響。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預計貿易逆差、電動車關稅、稀土出口管制將成中歐峰會焦點。該智庫政策與歐洲事務主任瓦塞利爾(Abigael Vasselier)表示,中歐峰會從原定兩天縮短為一天,反映中歐互信基礎薄弱。她認為,本次峰會難以改變中歐貿易結構性緊張,歐盟準備好與中國進入長期戰略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