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避重稅貨物湧加國 倉儲查詢激增恐吃不消
【明報專訊】愈來愈多企業現正將原本運往美國的貨物從中國轉運至加拿大,旨在避開沉重關稅,並希望能迅速解決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一些專家指出,此舉可能將導致大量折扣商品湧入加拿大市場,加劇原本已稀缺的倉儲空間的競爭。
Flexport是一個協調全球物流的平台,其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年4月中旬的短短一周內,從中國至加拿大的貨運量就飆升了50%。報關行和其他行業專家也發現,包裝消費品、化學品和汽車供應公司紛紛在加拿大囤積庫存。
就連亞馬遜和沃爾瑪的第三方賣家也在囤積商品。
這些企業現正採取的策略是:將商品儲存在加拿大的貨倉內,包括保稅倉儲設施,進口貨物可在不立即繳付關稅的情況下存放,希望特朗普政府將降低高達145%的關稅。
18 Wheels Warehousing & Trucking Ltd.是一間以卑詩省本拿比為基地的貨運和倉儲公司,該公司行政總裁科滕茲(Michael Kotendzhi)說:「查詢每天都在增加。」他看到有源源不絕的企業主動聯繫該公司,查詢該公司的保稅倉儲服務。
在多倫多,報關行A&A Customs Brokers的行政總裁博日切維奇(Steve Bozicevic)在過往3天內已接到5間公司的來電,希望尋求貨物改道的選項,其中有3間公司改道至墨西哥,兩間公司則改道至加拿大。
Orbit Brokers是密西沙加市的一間報關行,該公司的主席卡斯特利諾(Clayton Castelino)也留意到有客戶正探尋貨物改道的選項,但他通常建議不要這樣做。
卡斯特利諾和他的團隊預期,在《加美墨協議》(CUSMA)在明年重開談判之前,沒有方法來解決與美國的貿易緊張局勢,這意味企業可能最終不得不為他們的庫存尋找替代市場。
他說:「在保稅倉儲設施內長時間儲存貨物的開支通常將超過關稅本身,在某些情況下,企業更可能以折扣價在加拿大市場銷售這些商品,而不是在一段不確定的時間內將貨物存放在貨倉內,並等待關稅被降低或取消。」
他表示,這種方式可能導致賣家每個集裝箱每天損失200至250元,這相當於僅在倉儲開支方面,無限期地每周額外花費1,750元。
滑鐵廬大學的教授布克賓德(Jim Bookbinder)專長於供應鏈和物流的研究,他指出,因加拿大的貨倉營運商難以滿足加國各地對大量貨倉空間的空前需求,倉儲開支可能會更高。
「因加拿大的保稅貨倉系統容量有限,這種做法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他還指出,對於諸如服裝等季節性商品,賣家將它們長期儲存可能要承受貶值和銷量減少的風險。如果特朗普不在關稅方面讓步,很多在加拿大儲存庫存的企業將被迫以大幅折扣將商品在加拿大市場銷售。
這可能意味消費者和終端用戶可以更低廉的價格購買一些商品,但卡斯特利諾警告,轉運商品的流入也可能給加拿大的製造商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