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地原址大帽山 颱風摧瓴E大嶼
【明報專訊】百多年前從外地來港的宣教士在地勢較高的地點覓地興建「避暑山莊」,一度遇到困難。為了復修爛頭營石屋,中大對當地歷史作詳細研究,發現宣教士最初於1923年在大帽山搭棚建立臨時營地,但遭颱風摧牷A政府又因選址位於集水區,拒絕他們在大帽山建造石屋的申請。
曾考慮昂平 避寺院選大東山
由宣教士組成的營地委員會於1923年秋季走訪香港各處山頭,尋找合適地點興建營地,曾考慮馬鞍山和大嶼山等,當時與營地委員會聯絡的輔政司署認為大嶼山較適合,因山腳有村莊,較易購買物資。營地委員會成立兩個小隊,一隊前往昂坪,另一隊前往大東山和二東山之間的山拗,認為兩處均合適,但由於昂坪已有華人居住和寺院,故營地選址「揀無可揀」。
資料顯示,早期爛頭營石屋的業主是以宣教團體或由他們設立的教會名義購買石屋,因此石屋大多以宣教團體、教會組織或其受託人的名義在土地註冊處登記。時至今日,爛頭營19間石屋之中,約三分之一仍由團體擁有,數十年來不時有宣教士成員或其家人於夏季到石屋居住。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