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股可吼位炒上落
恒指昨日跌63點,收報20,317點,成交額1544億元。美股周三先升後回,港股周三下跌後嘗試反彈但力度一般,中國10月份製造業PMI重回擴張區50.1也沒有太大幫助。航空股近期受油價大跌刺激走高,不宜高追,但後市有力由持續下跌變為區間上落格局。
Google母企Alphabet(美:GOOG)周二盤後公布理想業績,股價大漲推動美股周三初段走高,納綜指破頂,但近期美股總是破頂後便受阻回落,周三情况又是如此。微軟(美:MSFT)和Meta(美:META)周三收市後公布業績後下跌,執筆時納指期貨跌1%,昨晚則輪到蘋果(美:AAPL)和亞馬遜(美:AMZN)出業績,今天則有非農數據,下周二是美國總統大選,非常多擾動大市的因素。
擾動因素多 美股傾向逢低收集
值得一提的是非農,由於颶風和罷工等因素影響,市場預測會由減少1萬份到增加18萬份不等。若出現負數,究竟市場會如何炒作相當難預計,理論上利好金價、比特幣,債息則受壓,但前兩者已高升,而職位減少也應該是短期因素所致。大致上,筆者仍傾向美股是逢低收集。
港股周三下跌後昨走勢偏軟,市場沒有新消息,整體缺乏主線。半導體股日前大跌,昨低位反彈,內房股也突然反彈,汽車股普遍向下。市場都等待美總統選舉結果和人大會議有何公布,暫反覆為主。高盛就看好後市,認為特朗普交易下內地和香港股市具韌性,後市可看好。筆者覺得不容易出現單邊市,較大機會是波動上落市。
中國製造業PMI回到擴張區,9月下旬開始的一輪救市行動似乎有初步效果,也有券商指因為國慶長假關係,PMI指數則是與上月比較,10月數字逆季節回升難能可貴,但相信救市規模仍然值得憧憬。值得一提,PMI主要反映生產、訂單、庫存等層面,若論盈利,9月份仍是慘不忍睹,規模以上工業利潤按年大跌27.1%。
這是否與高基數效應有關?完全沒有,因為由2021年至2023年的9月,規上利潤均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平均值為7380億元,今年卻只有5754億元。若以1至9月份利潤來看,今年數字比2017年還要低,也就是說,這7年來M2也差不多倍增了,領導又全力推盡產業發展、高舉新質生產力大旗,產能確實很強勁,強勁得將中國經濟拉進通縮,從國力或準備戰爭的角度看是好事,但對企業、經濟則是利淡。若救市繼續以加大投資、推動產業發展、在發展中解決問題的話,這跟過去7年有什麼分別,這也是很多外資的疑問,也是希望看更多刺激消費的原因。
中資航空股有望重拾增長動力
航空股近期表現不錯,受油價下滑刺激,三大中資航空股雖然第三季盈利倒退,但也至少是盈利,國航第三季淨利41.4億元,略低去年同期42.4億元;東航淨利26.3億元較去年同期跌28.2%;南航淨利31.9億元較去年同期跌23.9%。
利好因素包括暑期客運量創新高且飛機載客率提升,不少歐美航空公司也減少或取消至華航班,加上飛機生產商付運量低於預期,在供應有限需求回升下,未來票價有機會逐漸回升。事實上,波音陷罷工困擾,空中巴士產能也不似預期。全球最大飛機租賃商AerCap近期便宣布已將8架波音MAX飛機的交付時間從2024年推遲到2025年和2026年,並將15架空中巴士A320neo飛機交付時間從2025年推遲到2026年。若客量維持增長票價逐漸回升,中資航空股有望重拾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