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老有所依? 安老措施發展與挑戰

[2024.10.21] 發表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是接受醫療券的大灣區醫療和牙科機構之一。
長者必須使用樂悠咭乘搭港鐵才能享2元乘車優惠。
政府提供「院舍券計劃」資助長者自行選擇及購買符合自身需要的院舍服務。
(圖2)

【明報專訊】申訴專員公署因應長者及傷殘者暫託服務可能未被充分使用而做主動調查。暫託服務是社會福利署為長者和照顧者提供的社區支援之一。本港長者在醫、食、住、行各方面都有不同的福利和保障,近年有不少新措施,有的則爭議依舊。

長者安老Q&A

Q:「長者」的定義是?

A:國際間對「長者」(older persons)並無劃一定義,一般「60歲及以上」或「65歲及以上」被界定為長者。港府在策劃長者服務如院舍服務等,目標人口一般是65歲及以上者。部分長者服務亦提供予60至64歲者。

Q:香港長者人口有何特徵?

A: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佔總人口20.5%,預測至2046年中,比例會上升至36%,即每3人便有多於1人是長者。

按統計處報告,2021年本港65歲及以上獨居長者共188,569人,49%住在公屋 。此外,只與配偶同住的「雙老」住戶有278,742人。

(1)醫療劵

「長者醫療券計劃」為本港合資格長者提供資助,讓他們選擇切合自身健康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有需要的長者可繼續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現時每名合資格長者每年可獲發2000元醫療劵,累積上限為8000元。醫療券計劃使用範圍除西醫、中醫、牙醫、護士及物理治療師等,2023年4月底起加入營養師、臨牀心理學家、聽力學家和言語治療師。

適用範圍擴至大灣區

2024年2月,7間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和牙科機構,包括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深圳羅湖區的深圳愛康健口腔醫院等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合資格香港長者可用醫療券支付費用。政府稱約170萬合資格長者將會因而受惠。

有長者稱,接受醫療券的機構意味服務受港府規管,有質素保證,會考慮北上種牙;亦有長者稱,深圳看門診開支是本港三分之一,用醫療券「更寬裕」,傾向到內地治療慢性或長期病。醫務衛生局副秘書長李力綱2024年8月強調,計劃涉及香港公帑,政府以至衛生署會做好監管工作;若署方接到關乎醫療水平的投訴,會轉介內地當局,對方表明會嚴肅跟進。

(2)長者咭及樂悠咭

為提倡敬老精神,65歲或以上香港居民可申請「長者咭」,以便享受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及商號提供的長者優惠、折扣或優先服務。長者咭優惠涵蓋飲食、購物、娛樂等。

「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2元優惠計劃)旨在讓長者和合資格殘疾者,以每程2元的優惠票價乘坐指定公共交通工具,政策原意是鼓勵出行,從而建立關愛共融社會。計劃2012年推出,2022年2月底合資格年齡下調至60歲。2024年8月25日起,所有60歲或以上香港居民須用指定八達通「樂悠咭」(印有個人相片及姓名)方享優惠,否則需付全數或半價成人車票。

據政府資料,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期間,65歲或以上及60至64歲長者,分別平均每日約140萬人次及81.4萬人次享用2元優惠計劃。

挑戰:德政公帑難兼顧?

政府預計2024/25財政年度2元乘車優惠計劃的經常開支預算達60.1億元,較2023/24財政年度約40.5億元增加近五成。除因人口老化致開支增加外,有意見認為部分長者「長車短搭」導致浪費公帑,建議就優惠設立每月上限。

政府回應稱會嚴厲打擊違規使用2元乘車優惠的情况。年滿60歲香港居民2024年8月25日起享用2元乘車優惠,必須使用「樂悠咭」,不記名長者八達通及一般個人八達通不再適用。港鐵表示,新規定下長者乘客如繼續使用不記名長者八達通或長者個人八達通乘搭港鐵,優惠只有由港鐵提供的成人車費半價,不能獲得2元乘車優惠。

(3)社區券計劃

政府的安老服務方針是「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積極加強長者社區照顧服務,例如透過長者地區中心、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社區券)等,讓長者在熟悉的社區安享晚年。

社區券計劃以「錢跟人走」模式和「能者多付」為原則,政府會按長者負擔能力,每月資助60%至95%費用不等,讓合資格長者自由選擇切合個人需要、家居附近的社區照顧服務,提升居家安老的生活素質,同時減輕照顧者壓力。長者可選的服務包括日間中心、車輛接送、護送服務如陪診、膳食,以及住宿暫託服務等。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促請政府設立「長者社區保母」。社協指出,長者的孤獨感愈嚴重,情緒狀况愈差,而社區保母可給予長者彈性支援,建議政府利用婦女等發展社區保母服務,帶動鄰里互助。

(4)院舍服務

安老院為未能在家中獲得適當照顧的長者提供住宿及起居照顧,包括非資助宿位及受政府資助宿位,後者由津貼社會機構或特定私營院舍透過「改善買位計劃」及「院舍券計劃」資助提供。

政府推出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院舍券),讓長者毋須輪候即可獲得受資助、認可安老院的照顧服務,並設6個月試用期。院舍券的「標準服務」包括住宿、每日最少3餐及小食、基本及特別護理、註冊醫生定期探訪、社交康樂活動及洗衣服務等。院舍券2024年6月起增加1000張,至總數5000張,惠及更多長者。政府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院舍券2025 年第二季起增至6000張,讓更多體弱長者毋須輪候即可入住自選安老院,接受政府資助護理服務。

挑戰:資助宿位輪候長缺人手

近年不時有私營安老院舍被揭發有虐老行為,部分院舍居住環境惡劣。資助院舍居住環境較佳,費用較低,但輪候時間過長,不少長者在輪候期間逝世,截至2024年1月底,共14,327人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平均輪候時間介乎4至16個月。

安老院舍亦具人手短缺問題。政府2023年6月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7000個配額接近全數批出;建議2024年第三季起分3年額外提供8000個配額以填補空缺。香港安老服務協會永遠榮譽主席李輝表示,隨着人口老化,未來10年不斷新增的服務需要大量護理員加入照顧長者的工作,有信心業界能用完所有新配額。勞顧會勞方委員、勞聯副主席譚金蓮不滿政府大增配額,批評計劃推出一年以來,政府未落實做好本地招聘。

政府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2025年起推出為期3年試驗計劃,資助選擇赴粵養老的綜援長者入住指定廣東院舍,合資格者每月可獲額外5000元資助,名額1000個。

(5)現金津貼

「長者住戶」(獨居、雙老或三老及以上住戶)是現屆政府識別的「精準扶貧」三大目標群組之一。現時貧困長者可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以應付生活基本需要,另可申請「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到廣東省或福建省養老。政府的公共福利金計劃為有需要長者提供每月現金津貼。公共福利金計劃包括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須年滿70歲)、普通傷殘津貼、高額傷殘津貼、長者生活津貼等。

■模擬試題

顧問教師:陳志華

(1a)根據資料,指出政府實施「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2元優惠計劃)面對的一項挑戰。(2分)

(1b)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建議政府可如何應對上述挑戰?

(4分)

(2)「政府的社區照顧支援措施有助長者實現居家安老。」資料如何支持這項聲稱?解釋你的答案。(4分)

■參考答案

(1a)政府實施2元優惠計劃面對因人口老化不斷加劇而公帑支出愈來愈多,負擔沉重的挑戰。

(1b)就人口老化愈趨嚴重,2元優惠計劃所產生的支出增加而致公帑負擔沉重的挑戰,建議從資助上限方面入手,例如政府可改善計劃的運作細則,設每月上限等解決以上挑戰。本港料2046年中長者人口比例會上升至36%,2元優惠計劃使用者毋須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60歲或以上持樂悠咭的長者即享優惠,這意味政府的財政負擔日漸沉重。為解決此問題,政府可就每張樂悠咭設每月付費上限,以免影響長者的出行意欲,同時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此外,參考資料,建議政府可從改善制度方面入手,部分長者以2元優惠計劃「長車短搭」,惹來「濫用」優惠的疑慮,這亦是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的原因之一。為解決這問題,建議政府規定公共交通工具公司如港鐵及巴士公司負擔部分計劃所補助的車資,以盡其企業社會責任,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政府亦可建議港鐵及巴士公司推出教育活動或廣告,教導長者乘客使用適合路線出行,避免「長車短答」引致額外支出。

(2)經濟支援

(圖2)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01期]

更多教育
圖表開箱:島嶼旅遊——香港主要離島近期發展
【明報專訊】政府鼓勵旅遊業界利用離島特色,開發相關的旅遊行程及產品,積極發展及推廣島嶼旅遊,吸引市民和旅客探索香港離島的風光與文化。 ... 詳情
關鍵詞卡
【明報專訊】■種族歧視 Race discrimination 《種族歧視條例》保障任何人不會基於種族遭受歧視、騷擾及中傷。「種族」指... 詳情
識讀媒體:社交平台年齡要求
【明報專訊】■熱話 現時多個社交平台及網站設有年齡限制,惟英國通訊管理局於2022年調查估計,8至17歲英國兒童有三分之一謊報年齡並持... 詳情
公民挑戰題
【明報專訊】■題目1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資料A:新聞撮要 《促進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條例》2024年9月1日起... 詳情
焦點新聞
【明報專訊】■三成青年稱為申公屋不加薪 近年出現更多較高學歷及年輕市民申請公屋,有聲音質疑青年為公屋「躺平」。公屋聯會、關注青年住屋聯...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