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關鍵詞:水利工程(Hydraulic engineering)
【明報專訊】治水是中國自古以來的難題。中國的水資源分佈不均,北缺南豐,夏季常見水浸,冬季嚴重缺水。要解決水資源不均問題,中國政府致力增強水資源調控及供給能力,建設國家水網。
「綱、目、結」建國家水網
2023年5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提出要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從建「綱」、織「目」、牢「結」三方面建設國家水網。
「綱」即以大江大河幹流及重要江河湖為基礎,以南水北調工程東、中、西線為重點,加強規劃及建設水利工程,構成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及「大動脈」。「目」即加強各水資源工程的互聯互通,形成城鄉一體、互聯互通的省市縣水網體系。「結」即加強調蓄工程,包括加強水利工程的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提升調控水資源能力。
以「主骨架」工程為例,廣東省2023年有關水利工程的投資超過千億元人民幣(下同),項目儲備包括總投資逾1.3萬億元的省級水網骨幹項目。2023年廣東省「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全線工程」啟動,目標是解決粵西地區、特別是雷州半島水資源短缺問題。工程從珠江流域西江幹流取水,建輸水管輸水至湛江等地。
環北廣東工程完成後,料受惠人口達1800萬,除了解決粵西地區缺水問題,也為農業灌溉供水,長遠解決當地因水資源不足而經濟發展較緩慢的問題。
國家水利部部長李國英2024年3月表示,正逐步推進《綱要》,確保如期在2035年完成國家水網建設目標。
整治「小水電」
建設水庫和水壩是常見的水利工程。水庫是指在河流上修建水壩,透過攔截河水形成蓄水庫。現代水庫除有蓄洪、泄洪、調節洪水等功能,亦可用作水力發電。
中國有近10萬座水壩,2021年底由國家水利部、國家發改委等7個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小水電分類整改工作的意見》指出,雖然積極建水壩及加強發展水力發電,對中國實現「碳達峰」(指碳排放已到峰值、不再增長)、「碳中和」目標及能源轉型有正面意義,但部分小型水力發電工程無序開發,運作管理亦不完善,導致發電產能過剩甚至河流乾涸。
根據《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審計結果》,截至2017年底,10省已建成2.41萬座「小水電」(裝置容量在5萬千瓦以下的小型水力發電站),部分發電站之間最短距離僅100米,部分地區更因電力產能過剩,有「小水電」企業從外地招商,引進高耗能企業。政府要求改善後,各地開始整治「小水電」亂象,以福建為例,2022年底已「基本完成」改善及淘汰過剩「小水電」,並引入科技隨時掌握、控制水電站流量,大幅提升發電站的安全、生態和管理水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