籲放過幼蜆 水口派尺助識辨
【明報專訊】位於大嶼山南部的水口是超過600種物種的棲息地,擁有季節性濕地、紅樹林、 潮間帶沙坪、大石群和石灘,每逢暑季亦是人潮湧至的掘蜆熱點。由信和集團、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及本地初創公司Clearbot今年2月起展開為期3年的「珍『識』水口」計劃,利用海洋清潔機械人定期在水口對出海面清理垃圾,並在摸蜆高峰期設置教育攤位,提醒遊人不要帶走體型小於保育尺指示的蜆,以令蜆有機會生長繁殖。
明報記者 李淑瑤
「重要保育點」 摸蜆旺季設攤宣傳
目前掘蜆活動並無法例限制。WWF香港分會海洋保育經理蘇ヱ菻出,掘蜆不但令蜆減少,翻動沙泥也會將螺仔和蟹一同掘起,有時更會不慎踩到小生物;他觀察到大部分遊人都來「家庭樂」,他希望藉5至9月每逢周末潮退時在水口灘設置攤位,向遊人派發《掘蜆守則》及「蜆類保育尺」。蘇解釋,小蜆的繁殖能力較高,經過一年的生態調查發現,沙白身長5厘米代表已相對成熟,而三角蜆標準則為3厘米,呼籲市民放走體型小於標準的蜆。
政府近年建議在水口等地發展「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並採取「南保育」的總體規劃原則。蘇ヱ菄磳隉A水口一直是WWF認為(identify)很重要的保育地點,由背靠的山到河,再由村到紅樹林,最後到泥灘,整個由山到海的聯繫是非常完整的。他引述村民稱,以前有幾條河由山流出海,這位置是個出水口,因此得名「水口」。
初創研機械人 5個月清270公斤海面垃圾
不過正因水口灘地形平坦,每當潮漲潮退都會帶來不少生物和沉積物,同時容易積聚海洋垃圾。Clearbot聯合創辦人Sidhant Gupta表示,海洋清潔機械人採用人工智能(AI),在水口對外海面辨識和遙距清理漂浮的垃圾,今年2至6月已收集約270公斤垃圾,約半是塑膠垃圾。他說,未來會根據數據進一步分析海洋垃圾對水口生態環境的影響。
村民伙藝術家畫壁畫 記當地物種
另外,水口村外有4幅壁畫,由村民與Onion Peterman、Riitta Kuisma、Omni Art及黃鼎豐等多名藝術家設計繪畫,圖案包括村民生活、紅耳鵯、鋸粉蝶、水牛及馬蹄蟹等當地物種面貌。信和集團助理可持續發展總經理郭鎧怡表示,很開心可與不同持份者合力製作壁畫,加強彼此聯繫,希望計劃能讓更多人認識和珍惜水口。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