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中華:夏蟲不可以語冰
【明報專訊】諺語「夏蟲不可以語冰」字面意思指不要跟這群夏天的蟲說冰雪,因為牠們不會明白。你又是否諺語中的「夏蟲」?
「夏蟲不可以語冰」出自《莊子?秋水》:「井?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等同「蛙」,全句意指不能與井底青蛙談論海洋的浩瀚,因為牠的眼界受居住環境限制,從未見過海洋。「篤」於文言文有堅固的意思,這句引伸至束縛、限制,句子意指我們不能與夏天的蟲談論冰雪,因為其認知受到時間、季節限制,不能理解冰雪。後來,這句演變為「夏蟲不可以語冰」,比喻不要與見識短淺的人談道理。
至於前句「井?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則演變為成語「井底之蛙」、「井蛙之見」,比喻人的見識淺薄及眼界狹窄。
蟪蛄不知春秋
除夏蟲、井蛙外,我們還能以「蟪蛄(粵音惠姑)不知春秋」比喻人見識短淺。蟪蛄是蟬的一種,於夏天出生,到秋天便會死去,因此不知道春天和秋天,與「夏蟲不可以語冰」意思相近。此外,由於蟪蛄在夏天之後便死去,故諺語也解作生命短暫,例如《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蟪蛄不知道春天秋天,這就是短命。
■知多點
《莊子?秋水》
又井蛙又夏蟲,難道《莊子?秋水》是教後世不要與見識淺薄的人談道理嗎?不是。《莊子?秋水》記載數段莊子編著的寓言故事,上述的井蛙及夏蟲出自篇章中黃河神「河伯」及北海神「北海若」的一段對話,是要告訴我們不能自滿,應增長知識、擴闊眼界,不要成為井蛙及夏蟲。
故事講述,秋天所有河川的河水都聚集到黃河,河水多到看不見河岸的牛馬,河伯為此沾沾自喜,順流東行,去到北海,怎料回頭往東看,卻看不見崖岸,才發現自己只是「小巫見大巫」。於是,他向北海若感嘆海的浩瀚,個人則十分渺小,北海若便說即使大海容納天下最多的水,他也不會自滿,因為大海在天地中就像山上一顆小石頭或一棵小樹般渺小,故不能自滿自大。
對牛彈琴
若繼續與夏蟲談冰雪,就有如「對牛彈琴」了。成語「對牛彈琴」出自《弘明集.卷一.理惑論》,當中記載有人問東漢末年隱士牟子為何不用佛經講解佛理,牟子便答,春秋時期魯國公明儀為讓牛停止吃草專心聽他彈琴,改為彈奏蚊的鼓翅聲、落單小牛的悲鳴聲,這與他不用佛經講佛理同一道理。後人把公明儀對牛彈琴的故事濃縮為成語「對牛彈琴」,比喻跟不懂道理的人說道理,是白說了。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中華小學堂 第0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