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戰打破格國外交平衡 執政黨操盤手露親俄底牌
格魯吉亞脫離蘇聯獨立後,一直尋求靠攏西方,但現政府卻力推被形容為「俄式法案」的「外國代理人法案」,多年來幕後操盤的執政黨名譽主席伊萬尼什維利(Bidzina Ivanishvili)上月罕有走上前台,發表呼應克宮立場的反西方演說。分析認為,這些發展標誌着轉折點——這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現正回歸俄羅斯的勢力範圍,突顯俄軍侵烏打破了格魯吉亞政府原先在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精心打造的平衡。
《金融時報》指出,格魯吉亞現政府跟莫斯科和解已經有3年,甚至早於2022年烏戰爆發前。前總理薩卡什維利任內推動親歐遠俄政策,甚至尋求加入北約,招致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俄軍入侵。伊萬尼什維利掌權後則走上較平衡的外交路線,在西方祝福下嘗試穩定與莫斯科的關係,同時將加入歐盟和北約列為優先事項。
伊萬尼什維利在俄羅斯動盪的1990年代致富,2003年以寡頭身分回國,惟延至2011年才正式踏入政壇,創立格魯吉亞夢想黨,翌年勝出大選出任總理,一年後即退居幕後,繼續把持政局,尤其是決定總理人選。
有指保在俄利益 有指吸保守派
對於伊萬尼什維利突然重新走上前台,公開親俄路線,外界有不同解讀。其一是,一如許多俄羅斯寡頭,除非伊萬尼什維利遵循克宮路線,否則他在俄的商業利益將受威脅,另一可能解釋是,伊萬尼什維利是在回應歐盟要求格魯吉亞在開始入盟談判前須大幅限制寡頭影響力。
還有一種說法是,隨着10月國會大選臨近,伊萬尼什維利正採取類似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策略,令政治辯論兩極化,將國內反對者描繪成外國走狗,並主攻文化戰爭,以吸引在社會議題立場保守者。(金融時報/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