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錦囊:劉半農的作揖主義
【明報專訊】作揖指雙手抱拳,朝對方輕輕彎腰下拜的姿勢,是傳統敬禮的方式之一,以示尊重。中國著名作家劉半農創造一詞「作揖主義」,有禮請走與他意見不合的人。
■節錄
「作揖主義」是什麼呢?請聽我說:——
譬如早晨起來,來的第一客,是位前清遺老……拱拱手說:「你看!現在是世界不像世界了……」我急忙向他作了個揖,說:「老先生說的話,很對很對。領教了,再會罷。」
第二客,是個孔教會會長……向我說:「孔子之道,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我急忙向他作了個揖,說:「老先生說的話,很對很對,領教了,再會罷。」
第三客,是位京官老爺……向我說:「人的根,就是丹田……」我急忙向他作了個揖,說:「老先生說的話,很對很對。領教了,再會罷。」
第四五客,是一位北京的評劇家,和一位上海的評劇家……隨手拿出一張《公言報》遞給我看。我一看那篇文章,題目是「佳哉劇也」四個字,我急忙向兩人各各作了一個揖,說:「兩位老先生說的話,很對很對。領教了,再會罷。」
第六客是個玄之又玄的鬼學家……他說:「鬼之存在,至今日已無絲毫疑義……」我急忙向他作了個揖,說:「老先生說的話,很對很對,領教了,再會罷。」
末了一位客,是王敬軒先生。他的說話最多,洋洋灑灑,一連談了一點多鐘……我屏息靜氣聽完了,也是照例向他作了個揖,說:「老先生的話,很對很對。領教了,再會罷。」
如此東也一個揖,西也一個揖,把這一班老伯、大叔、仁兄大人之類送完了,我仍舊做我的我:要辦事,還是辦我的事;要有主張,還仍舊是我的主張。這不過忙了兩隻手,比用盡了心思腦力脣焦舌敝的同他們辯駁,不省事得許多麼?
——節錄自劉半農〈作揖主義〉
■學一學
反覆
文中,作者不斷重複句子「我急忙向他作了個揖,說:『老先生說的話,很對很對。領教了,再會罷』」,突出文章主題「作揖」和作者面對客人均抱着同一感受,急忙禮貌地把來訪者送走。這是修辭手法「反覆」,透過反覆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或句子,來突出感情和主題。
■知多點
劉半農
劉半農(1891-1934),原名劉壽彭,後名劉復,初字半儂,後改半農,晚號曲庵。劉半農生於江蘇江陰縣,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還有文學改革,提倡使用白話文,反對文言文。1920年前往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次年赴法國巴黎大學學習,1925年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法大學、輔仁大學任教。主要作品包括詩集《揚鞭集》、《瓦釜集》和文集《半農雜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中華小學堂 第0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