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光害
【明報專訊】過度使用人為室外照明,如街燈、霓虹招牌、廣告版照明等,會造成光污染,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等引起負面影響。德國波茨坦地學中心研究團隊2023年1月發表研究,指電燈造成的光污染極速惡化,導致過去12年肉眼看得見的星星大幅減少。
■新聞撮要
光害致港螢火蟲「瀕危」
2024年1月香港首次有螢火蟲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名錄,當中3種香港獨有螢火蟲被列為極度瀕危,分別為包括過去10年減少近九成的寒冬凹眼螢、鄭凱甄怪眼螢及瘤胸熠螢,以及被列為瀕危的米埔屈翅螢。香港昆蟲學會副會長饒戈表示,本港光害嚴重,該4種螢火蟲近年數量持續下跌,估計與光污染及生態環境破壞有關。他指若周圍環境光度上升,「螢火蟲就不會發光,因為周圍環境更光,發光都無用」,周圍環境太光會干擾螢火蟲交配,如情况持續,甚至影響族群存活。
饒戈指政府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未來新界西北會有大量樓宇建成,預計光污染會更嚴重。他認為在規劃階段可採取預防措施,例如部門審批樓宇圖則時把關,或制訂指引,避免燈光向外散射,既節能亦減低光污染。發展局回覆稱,政府規劃工程項目時會評估項目對附近生態環境影響,如屬《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指定工程項目,須做環境影響評估。有需要時將實施所需緩解措施,以符合法定要求。
兩岸三地的光害政策
◆香港:自願《戶外燈光約章》
環保署於2016年推出《戶外燈光約章》,參與商店或大廈可自願承諾晚上10時起,直至翌日早上7時關掉戶外燈光裝置;或將動態燈光裝置轉為靜態模式。截至2024年2月,已有超過5200間機構參與。
綠惜地球建議政府應啟動立法程序,在平衡商業與居民利益下,立法規管晚間戶外燈光。環保署2022年11月表示社會就立法未有共識,認為未有迫切需要立法或推出嚴苛措施。
◆深圳:海濱公園夜間熄燈護雀鳥
為保護市區野生動物,深圳大部分海濱公園於晚上11時閉園後會熄燈,令公園回復黑暗。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環境實驗室中心主任翟生強認為,具備條件的公園可提早至晚上8時「階梯式」逐步關燈,以減少對候鳥遷徙的影響。他亦稱在城市住宅大廈裏,市民亦可拉上窗簾,降低室內燈光對外在環境的影響。
◆台灣:立例管制光害標準
台灣連江縣2021年12月通過「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法案,條例劃定光敏感區域,明確規定該區域在晚上10點至早上6點之間禁止使用閃爍光源等。
(主要學習重點:不同持份者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角色和責任)
●挑戰題
參考內容及就你所知,判斷以下有關光害的資料是否正確。
(1) 光害會干擾螢火蟲繁殖後代。(是∕否)
(2) 屬於《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指定工程項目必定要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是∕否)
(3) 政府強制商戶參加《戶外燈光約章》。(是∕否)
(4) 燈光照射會對候鳥遷徙造成負面影響。(是∕否)
(參考答案見另文)
■概念增益
光污染(light pollution)
過度使用人為室外照明系統,如街燈、廣告版照明等,會影響動物繁殖、覓食或休息行為。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