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考察:去上海 看科技發展
【明報專訊】上海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到上海考察除可認識江南水鄉的建築特色及風俗民情,也可留意上海科技發展的成果。
■新聞撮要
由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響亮」號和「完美」號護衛艦組成的艦艇編隊2023年7月到訪上海,完成為期7天的友好訪問。訪問結束後,俄艦艇編隊與中國海軍艦艇舉行以編隊運動、通訊、海上搜救等為主要內容的聯合演練。此次訪問是俄羅斯海軍艦艇編隊第七次訪問上海。內媒《解放軍報》報道,訪問期間中俄兩國海軍官兵互相參觀艦艇、展開專業技術交流、舉辦籃球友誼賽等活動。
■看科技
(1)國防兵器: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是可搭載和運送航空器的軍艦,主要功能是供軍用飛機作機場,方便飛機升降、作戰行動和執行各種任務,通常由海軍操作。中國現時有3艘航空母艦,包括「遼寧艦」、「山東艦」和「福建艦」。作為中國第三艘航母的「福建艦」於2022年6月位於上海的江南造船廠下水,是首艘完全國產自主設計建造、亦是首艘彈射型的航母,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餘噸。
中國的航空母艦史要追溯至2002年,首艘航母「遼寧艦」原是前蘇聯自1980年代開始建造的「瓦良格號」,2002年輾轉到達大連造船廠後開始大規模整修及改良,並於2012年9月交付中國海軍。「遼寧艦」滿載排水量6.7萬噸,全長306米,屬中型航母。而第二艘航母「山東艦」全由國產建造,2019年12月交付解放軍海軍正式服役,排水量約5萬噸,是常規動力中型航母,適合航母編隊活動,能夠東出西太平洋、西進印度洋。
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東方綠舟」內有一艘依照美國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外形1:1仿製的航空母艦,跑道的劃線比例也與美國的一樣,甲板上擺放真正的殲-6戰機作國防教育。仿製航母內設置中國兵器博覽館,有逾3000多件展品,包括戰機、裝甲車、火砲、槍械等。
■知識增益
專家料「福建艦」
最快2027年具戰力
「福建艦」由中國自主設計及建造,且為中國首艘航母採用電磁彈射起飛技術,是全球少數採用該技術的航母,因而被外界比喻為中國版尼米茲級航母。資深軍事研究員、澳門國際軍事會會長黃東及香港軍事專家梁國樑認為,「福建艦」對比採用「交流供電」的美國航母「福特號」,以直流供電原理研發出電磁彈射的「福建艦」技術更可靠。
黃東指出,儘管中美設計的電磁彈射各有優劣,但理論上中國設計更穩定。梁國樑認為,中國方案較能平衡彈射器性能與中壓供電之間的難題,安全程度更高。他還指出,添加為戰機降落緩衝的電磁式阻攔裝置是「福建艦」的特點,隱身化艦島等技術亦十分先進。
「福建艦」未來將展開繫泊試驗和航行試驗,美國「The Drive」網站認為福建艦可能要到2024年才正式服役。黃東表示「福建艦」初步具備戰鬥力,保守計要到2029年,「最快也要2027年」。
■看科技
(2)交通科技基建:上海磁浮列車
中國積極推動磁浮技術,現時共有4條磁浮列車路線運行,其中上海磁浮示範營運線是中國首條高速磁浮列車路線,於2002年通車,已營運逾20年,時速可達430公里。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年2月發布,首次在國家層面規劃非輪軌技術的交通應用,提出研究推進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浮通道佈局和建設實驗線路。多地提出修建高速磁浮鐵路規劃,其中上海-汕頭-汕尾-深圳-廣州磁浮路段,預計會率先建造深圳-廣州段。
■知識增益
中國研時速1000公里「高速飛車」
中國正研製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統(高速飛車),2023年4月已完成國內首次全尺寸超導航行試驗,未來運行速度將達每小時1000公里。
「高速飛車」是將磁懸浮技術與低真空技術結合,實現超高速的運輸系統。據中新社報道,高速飛車未來可應用於超大城市群之間的交通運輸,時速將達1000公里,比民航客機平均900公里時速還快。專家表示,要達到超高速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試驗逐步推進。試驗團隊早前曾在非真空條件下完成超高速磁懸浮與電磁推進試驗,時速達623公里。
■看景點
上海磁浮交通科技館
上海磁浮交通科技館(圖)新館位於上海磁浮列車示範營運線龍陽路站的底層,館內面積達1250平方米,有五大展區:「磁浮的誕生」、「上海磁浮線」、「磁浮探秘」、「磁浮優勢」和「磁浮展望」,展覽磁浮列車的歷史和發展,另設置互動展品、模型和實體零件。
地址:上海浦東新區龍陽路2100號
■考察問卷
考察前可運用以下問卷訪問同學,考察後再問一次作對照。
(1)你對中國的航空母艦有多少認識?(5分最高)
1 2 3 4 5
(2)你認為上海磁浮列車和高鐵有何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認為磁浮技術適用於香港交通鐵路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問題
綜合預習資料和考察所得,指出建造航空母艦如何有助提高中國國防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