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染新冠風險高 後果難料
肥胖高血壓 心臟病者恐致命
過去1年20萬新冠病人很大機會患糖尿病
【明報專訊】科學家警告,新冠病毒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某種程度上還不能確定,人們如何再次感染新冠的風險仍然沒有解開。
西門菲沙大學公共健康革新和傳染病數學模型加拿大150研究主席、傳染病專家克里金(Caroline Colijin)說,「隨着疫苗不斷更新升級,我們已經馴服了新冠病毒,但是它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影響某種程度仍然維持不確定性。」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傳染病專家Bill Hanage說,「我們正走向新冠疫情更多成為一種背景的時代,不會再出現過去的大規模集中爆發,但這和它的消失不是一回事。在過去幾年,鑑於先前的感染率很高和多輪疫苗接種,人們的免疫格局已經發生變化。」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感染威脅到人們生命的可能性變得很小,但是對於老年人,特別是沒有免疫的老年人和需要護理的人群,染疫風險依然很高。如果這種病毒具有與流感相同的長期風險,考慮到我們感染它的頻率是流感的10倍,那麼這種風險就會增加,而且它並不像流感那樣容易好。它是致命的,會導致嚴重的疾病。」
科學家希望,不斷更新的新冠疫苗有助在未來幾個月遏制疫情反彈,然而研究表明,即使已接種疫苗或感染也不足以對抗病毒在封閉環境中受感染。一個針對美國監獄系統的研究發現,受試者由於先前感染或接種了疫苗,混合免疫水平達到76%,然而當受試者直接暴露在高水準的新冠病毒環境中,比如他們的直接獄友呈現新冠陽性,那麼其保護程度會下降至僅有20%。
克里金還說,雖然疫苗降低了染疫率,但這不意味着感染重症的機會為零,例如,新冠病毒對老年人的不平衡影響有據可查,老年人仍然有更大可能因感染而遭受嚴重後果,那些患有多種既往疾病的人口風險更高。
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一項研究發現,患有最少4種或更多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肥胖的新冠住院患者,面臨更高的入住深切治療部(ICU)或死亡風險,無論他們的疫苗接種情況如何。另一項研究發現,過去一年近20萬感染新冠的人士有很大機會患上糖尿病。
人們的生活質量被長新冠破壞。長新冠正式名稱為「新冠肺炎後病症」,指急性新冠病毒感染後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健康問題,可以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有各種各樣?狀,從月經周期不規律、味覺嗅覺的持久變化,一直到使人衰弱,持續的健康影響例如呼吸困難、極度疲勞或腦霧。
疫情初期在疫苗問世前,人們患上長新冠似乎是隨機的,早期數據表明10%到40% 人可能受到影響。現在一幅更清晰圖景正在浮現,許多科學家認為,對健康的持久影響可能比先前想像的要低,人們感染長新冠的比例明顯下降。
沙斯加通大學疫苗和傳染病學病毒專家Angela Rasmussen表示,「面對新冠疫情得到抑制但始終存在的現實,我們需要恐慌到什麼程度?有些人說天塌下來了,有些人說不,別擔心。我認為事實介於兩者之間。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必要對它恐慌,或假定你的下次感染是致命的,但是我們也要承認,新冠不止是感冒,它會帶來影響,雖然我們還不完全清楚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