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管理供應鏈洽談合約 成跨國企業新趨勢
英國《金融時報》周日(13日)報道,面對地緣政治緊張、各界關注環境影響及侵犯人權的壓力,一些全球最大的跨國企業開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管理日益複雜的供應鏈,包括利用AI談判合約、尋找新供應商,以及協助識別涉及被指打壓新疆維吾爾族等的供應商。
經歷3年多新冠疫情影響及地緣政治變化,愈來愈多跨國企業都要及時了解供應商及客戶情況,而德國等地的新供應鏈法例也要求企業監控供應鏈的環境和人權問題,這些變化推動跨國企業包括德國工業巨擘西門子、丹麥貨櫃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等投向生成式AI,進一步讓流程自動化。
馬士基去年12月向三藩市初創企業Pactum提供2000萬美元資金,Pactum旗下類似ChatGPT的AI聊天機械人正為馬士基、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及分銷集團Wesco跟供應商談判合約。Pactum聯合創辦人科留斯(Kaspar Korjus)稱,在戰爭爆發、新冠疫情或供應鏈受干擾時,企業都需要聯絡供應商,如今干擾接踵而至,像沃爾瑪便沒時間接觸數以萬計的供應商。他指Pactum聊天機械人正代表「數十間」《財富》世界500大企業,磋商價值多達100萬美元的合約。
報道指,西門子等跨國企業也加快減低依賴中國供應商。西門子2019年起使用柏林採購平台Scoutbee的服務,Scoutbee今年推出聊天機械人,可按要求尋找替代供應商及找出客戶供應鏈的漏洞。
擁有馬士基和美國邊境當局等客戶的紐約初企Altana,已蒐集海關申報表與航運文件等數據,繪製出連接全球5億間公司的地圖,客戶可運用其AI平台,追蹤商品供應商是否來自新疆或追蹤自身產品是否被用於俄軍武器系統。
(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