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首5月網購投訴 按年升三成
【明報專訊】網購已是人們常用消費模式,「直播帶貨」及二手購物平台亦大受歡迎,惟近年有關網購投訴及騙案趨增,消委會稱今年首5個月共接獲6140宗網購投訴,比去年同期4930宗升30%,主要涉及「延誤/沒有送貨」、「更改/終止合約」及「價格爭議」。民建聯昨公布一項網購調查,發現近五成半受訪者曾有不愉快網購經驗,大部分涉貨不對辦及貨品瑕疵等,該黨建議政府加強網上巡查和執法,與內地部門加強處理跨境消費投訴,加強宣傳教育等。
消委會昨回覆本報稱,其中一宗個案投訴人於網店訂購多項食物,涉款共約370元,收貨後發現遺漏兩包急凍三文魚扒,涉196元,聯絡客服獲回覆不退款亦不再安排送貨;消委會調停後,網店退款予投訴人。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應光顧信譽良好的網店,避免付款至個人帳戶,保存訂貨及付款紀錄,日後出現糾紛時可作追討憑據。
民建聯今年5月20日至6月18日以電話隨機訪問1049人,37%表示有網購習慣,其中一成每月網購開支4000元以上,逾一成三的開支較疫情期間增3000元以上,其中日用品及家品雜貨最多。
網購調查稱近半曾遇貨不對辦 促增執法
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成員劉天正表示,48%網購受訪者稱曾「中伏」貨不對辦,市民網購時只能單靠網購平台的相片或文字陳述,或「直播帶貨」主持的生動介紹,但主持未必能每件貨品清晰講解,市民未能在購買每件貨品前都看見實物,收貨後或感質素與期望有落差。劉亦稱,網購平台退款手續繁複甚至難以追討,消費者最終可能要自行承擔損失。
民建聯建議政府研究規管電子商貿,包括制定保障電子商貿消費者的特定法例,而相關部門亦應加強執法和網上巡查,與內地加強處理跨境消費投訴,以及加強公眾教育,以減少交易糾紛和保障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