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租金漲房型改 民工家庭被外流
深急統租觸礁 醞釀5年新模式惹議
深圳早前發生的城中村「統租風波」,讓一項醞釀了5年的公共房屋政策,重受外界聚焦。本報記者近日深入「統租」開端元芬村調查現狀,探訪觸發抗議的白芒村等擬統租村,發現政策利益攸關方眾多,急於求成極易觸礁,能否為全國城市住房政策提供新思路尚不可知。外界還觀察到,這項明言為解決新市民、青年群體住房問題的統租新政,旨在保持城市活力,也直接導致家庭租戶、低收入民工「自動外流」。明報中國組
城中村是眾多外地勞工到深圳後的「第一落腳點」,深圳市政府近年計劃推動城中村改造整治,早前在南山區白芒村觸發爭議,引起「變相驅趕低端人口」、「換血」揣測。記者走訪當地以及其他「統租村」,發現統租工作啟動後,村內或附近的租金已上漲,有來深謀生多年的商戶和租客感到迷茫,萌生離意。
國企收房改造 改善新市民住宿
所謂統租,意思是由國企統一收儲城中村房源進行改造升級後,進行出租,房東不參與管理,只按約定收取租金。這項「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規模化品質化改造提升」工程,是政府保障性租賃住房的一環,本意是為了解決來深建設者的住屋問題。
早起引起爭議的白芒村,位於南山區西麗街道,距離最近的地鐵站近6公里,交通不便,但為兩萬多名外來人口提供了容身之所。
「我們一下子也不知道怎麼辦。」在村裏擺攤售賣涼皮的張女士說,此前接到房東通知,要求她六月底前搬走。張和丈夫近日為房子的事情煩惱,早上9時半出發去看房子,下午回來準備擺攤。他們發現,附近陽光、麻墈等村的房源普遍漲租,一房一廳漲了300元(人民幣,下同)。加上因需求突增,許多房子已經被租了,「想着實在不行的話,回老家貴州算了。」
暫緩推統租 舊居民:早晚要走
此前白芒村搞統租「逼遷租客」引起輿論關注後,官方6月5日宣布該村統租簽約已經暫緩。村裏原本掛了許多統租的宣傳橫額,近日也已拆下。雖然如此,但張女士的房東已簽約,現在着她「盡量搬走」。讓她頭痛的是,孩子才剛上小學一年級,「如果上六年級還好一些」。
在許多民居門前,貼有一封西麗街道辦的「致居民朋友一封信」,其中提到,將對願意搬離的居民提供補助。不過據一些居民反映,有無補貼端看房東人品,也有許多街坊表示暫緩只是暫時,「早晚都得走」。
有調查顯示,白芒村有80多棟村屋簽約,簽約率僅12.5%。未參與統租計劃的房東陳女士表示,白芒村與其他村不同,許多家庭的小孩在此上學,因此反對聲音大。統租事件後,搬走的人很多,「來問詢租房的人也少,覺得村子早晚被統租,被嚇跑了」。
陳女士稱,自己和村內大部分的房東一樣,仍在觀望統租的具體執行情況,「想看看第一批到底怎麼搞」。對於統租計劃,她形容資訊模糊,自己頗迷茫,「比如你讓人家走,到底幾個月趕?給搬遷費的話,我們也沒拿到錢,涉及到孩子上學的問題,也不敢隨便趕人家走」。
近年人口暴增的深圳,提出十四五(2021至2025年)籌集60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疫後為追落後,今年指標提高,而捷徑就是收編現成的城中村出租房。網上流傳一份即將統租的城中村名單,涉及全市104個城中村。
謀收60萬套房 補保障房缺口
根據名單,記者走訪位於南山區的平山村,街道行人甚少,有些冷清。許多民居已完成交房工作,多座樓宇的改造工程已如火如荼進行中。
儘管在白芒村引起爭議後,市住建局表示,城中村改造由政府主導,租金以不漲為原則。但在平山村,附近租金已率先漲了一波。
進駐平山村5年、經營土豆粉生意的蔣女士表示,在統租後,平山村未統租的房子租金也水漲船高,「我們最近也漲了400元」。
蔣稱,不少打工人跑到關外的龍華或龍崗,也有人到了東莞做生意。「我在這租一房一廳,得3400元」。她兒子到龍華落腳,同樣是一房一廳,月租只要1600元。
村裏人去樓空,在無人光顧的下午,蔣女士甚至把店燈關掉。她稱,統租都是「一棟棟地談」,房東怎麼盤算,小商戶難以估計,心裏想着總有一天要統租。
「到時候,肯定不會在深圳做了,要麼回老家,要麼去別的地方,太難了。」她無奈地說道。
至於另一個同列名單上的羅湖笋崗村,暫時沒有統租標語。有村民表示,近日似乎已暫緩。該社區工作站人員表示「具體可以問房東有無參與」。本報日前去信詢問市住建局,截稿前未有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