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王(wong4)者(ze2)
【明報專訊】雖是歷屆世界盃戰績最差的主辦國,以決賽看來卡塔爾確是大贏家:兩隊的當家人物美斯與麥巴比都是旗下球會PSG的球星。如斯決賽被各地媒體渲染成新舊「球王」對決,波牛如筆者一直覺得十分礙眼——何謂王者?
成敗
今屆世界盃前,絕代雙驕C朗與美斯被認為未能「登基」,在於世界盃戰績。無論大家喜不喜歡,成王敗寇一直是古今社會主要原則,小至讀書求分數,大至掌政與歷史評斷亦然。《史記》把項羽視為有氣概的領袖,百年即被政權本位的《漢書》改成莽夫;玄武門之變勝方李世民雄才大略,敗方李建成無才無德;深受東林黨影響的清代士人批判明末閹禍,無視東林黨排他傾軋令局勢(尤其崇禎朝)惡化。這固然不限於中國,近代歐洲恃武殖民及大舉工業化破壞外地文化與生態,今則指摘他國不環保卻因近期能源危機重用煤電,也不脫勝者嘴臉。
民心
是故4年前以19歲之齡成為捧盃主力的麥巴比早早成為「下代球王」,自有其理。但正如法國主帥賽前自嘆少數派,觀眾大多期待美斯奪魁,倒反映王者應有本質。理論上不論遠古部落推舉制、東西古代的民本與民主還是現代價值觀,王者都要民心所向,如中國傳統期許的王者特質是兼具仁、義、威,令人親近、尊重、善待(《荀子.王制》),能救不肖者、寬待弱者(《荀子.仲尼》),史書所述的開國君(縱有粉飾)大多如是。放在綠茵,收起銳氣的指揮官,自然遠比場外滿是風波的孤高英雄打動人心——回到文首的疑惑,決賽真稱得上有兩個球王?
加冕
爭議不斷的今屆世界盃,到最後一刻仍有爭拗:卡塔爾按自身傳統為美斯披黑袍,被西方批評騎劫。政治角力不贅,光看儀式倒真有「登基」之感——不論東西方,登基儀式的核心都是盛典盛裝領受王權信物。盛裝固然突顯權威,信物則昭示神聖與正統,源於原始自然崇拜遺留的君權神授觀念,先秦便以九鼎象徵天下九州治權(而有「問鼎」一詞),秦起則以璽突顯命令權,亦反映君王意義的變化。不過生活世俗化的現在,新君登基早趨簡化,權威也不在儀式光鮮與否,而在他國承認——再看今次「登基大典」,豈非正是中東的認證?
葉雨舟--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