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賢:戴推政治素人 民粹化區會 區選大勝後「心雄」 指戴欲立選複製成功
【明報專訊】「35+」初選案昨踏入第34天審訊。控方第二證人、認罪被告趙家賢首日出庭作供,講述他和戴耀廷自「佔中」認識,戴於2018年提出「風雲計劃」尋找有志者出選區議會。趙指2019年民主派區議會選舉獲勝,持抗爭理念的有志者和本土政治素人,令區議會變得「標籤化、民粹化、口號式」,再帶入立法會;戴早年注入「形態」讓其「有機發展」,而政治素人隨茪洐蚳珗B動聲勢而高票當選,可謂「心雄」。趙又形容,有見區選大勝,「作為學者、大文豪、大思想家」的戴耀廷,想將區議會的成功「複製」到立法會選舉。
在律政司副刑事檢控專員萬德豪主問下,趙家賢作供先談及他於2004至2020年為民主黨成員,2020年擔任民主動力召集人(見另稿)和東區區議會副主席。趙憶述,戴耀廷於2012年提出「佔中」,就香港政制發展舉行商討小組,兩人因此結識,戴其後帶領較「前進」的民主派提出新想法,於2018年透過「風雲計劃」提倡有志之士出選區議會,與民主動力針對政黨的協調工作「有點衝突」。
趙領導協調工作 戴新組織「有衝突」
趙表示,戴是想找人填滿沒有民主派政黨發展的選區,而有志者「以向政府抗爭的政治理念先行」。戴旨在爭取區議會主導權,透過地區工作推動政治化和民主,以區會過半取得特首選委會議席,戴於區議會「茪漶v在憲制層面抗爭。趙和戴曾在傳媒訪問中針鋒相對,因為民主動力獲傳統民主派政黨授權協調區選,政黨人士會在選區「深耕細作」,他們深信區議員需在地區服務投放時間,若因一時政治形勢「空降」人選不利社區發展。
趙將民主陣營在區選獲勝形容是反修例運動的民怨所致,其後對區議會的議政文化帶來巨變,他解釋以前民主派和建制派議員意見不合,都會以地區為本討論,但新任區議員包括「風雲計劃」的有志者及本土政治素人,主張口號式政治表態,往往因為派別分野而否決建制派撥款。此時,法官陳慶偉將之總括為區議會變得非理性、政治化及沒建設性,趙同意,指本土抗爭派的素人議員或比傳統政黨議員較多,雙方難協作,後者只能順應。趙又舉例,區議員會上發言後會說「多謝主席」,但素人議員漠視這些傳統。
指口號式文化由戴注入發展
趙認為,新一派議員在區議會造成「標籤化、民粹化、口號式」的文化,再帶入立法會選舉。依他所見,戴耀廷由2018年起「將這個形態慢慢注入,然後有機地發展出來」,庭上被告此時傳出起哄聲。趙稱,政治素人落區短至兩三個月,就乘茪洐蚳珗B動市民對政府的不滿而高票當選,形容他們是「心雄」。法庭傳譯主任譯成「courageous」,趙補充稱「雄心壯志驉v,陳官則指是「野心大驉v,而非褒義的「雄心壯志」,控方隨即更正。
戴是「大學者大文豪」推進形勢
陳官問,戴是否將區議會的成功「複製」到立法會,趙表示戴是以其「大學者、大文豪」的做法,藉撰文推進形勢,「立法會再進一步」;趙後來同意「複製」之說,戴順茈褶N等因素形成「35+」理念。被問到35+是否戴的新構想,趙回應說,戴曾評論政局,他作為大思想家欲將勝選的「民氣」延續至立法會選舉,趙記得2019年尾有文章講述立會過半,戴翌年加以運用及闡述民間討論的35+概念,推測戴當時有計劃初步框架。案件今續。
【案件編號:HCCC 69/22】
明報記者
(初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