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徵博引:疫後促消費安民心
【明報專訊】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再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社會各界對此舉意見分歧,有指政府未能精準扶貧,亦有說可助刺激本地經濟及改善就業。那麼在中國古代,儒家對國家經濟財富有什麼看法呢?他們又會怎樣看待分配財富、紓解民困和振興經濟的做法呢?
【不必言利】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知有也,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
儒家認為統治者應該提倡仁義,而不應以利益為本,否則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而輕仁義,君臣、父子、兄弟之間懷抱着利的觀念來互相對待,將為獲得利益而不擇手段,並貪得無厭,結果是國家必亂。相反,去掉利的觀念,懷抱着仁義互相對待,國家便會以德政統一天下。
【妥善分配】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孟子曰:「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歛,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論語.堯曰》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
統治者應認真做事,以誠信治國,節約用度,減輕刑罰,薄收稅賦,教人民勤於耕耘努力增產;利用空閒的日子,教年輕人修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就着人民得利之處而使他們得利。只要政治均平,各得其分,便會上下相安,不必擔心土地人民的多少與財富的貧乏。
【為民制產】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滕文公上》
在糧食、軍備、人民的信任三者之中,人民的信任為先,糧食次之,軍備最後。糧食的優次比軍備更高,而解決人民的溫飽,更是民信的基礎。儒家認為有穩定的產業收入者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道德觀念,人民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
【富而後教】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梁惠王上》
英明的君主一定使人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兒,豐年時豐衣足食,凶年時不致餓死。在解決人民溫飽的問題後,再引導他們走上善良的道路,這樣老百姓便會願意聽從,國家也就安定。
派發消費券可為有需要人士解燃眉之急,對推動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不論成效如何,市民開心消費也是樂見之事。至於政府能否為民制產,達致孟子所言「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的理想,則需要其他經濟發展措施配合了。
■基礎題
1. 孔子認為應先使人民飽食富足,然後再教育他們。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判斷
2. 孟子認為人民沒有穩定的產業收入會導致什麼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苗鎮然
(中華基督教會基協中學中文科主任)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