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轉院「通波仔」翌日亡 家屬質疑無交代手術風險
【明報專訊】年近七旬退休婦因胸口痛到廣華醫院求診,被發現心肌梗塞,轉介伊利沙伯醫院施兩次「通波仔」手術後兩度心臟停頓,最終離世。死因庭昨日展開研訊,伊院副顧問醫生供稱,從驗屍報告得悉事主主動脈撕裂,但之前多次檢查均無發現,承認若知此情G,治療方式會有異。至於不直接向家屬指明一旦拆除人工心肺機事主便會離世,他解釋不希望「畫公仔畫出腸,話佢(病人)九死一生」,形容是「好殘忍翵ヾv,強調有婉轉表達。
伊院醫生:之前檢查未見主動脈撕裂
事主黃k愛終年69歲,她2019年3月2日因心肌梗塞被轉介伊院「通波仔」,術後心臟主動脈撕裂,接受主動脈修補手術惟無法救治,翌日離世。其子馮銘忠供稱,母親「通波仔」後心跳不正常、心臟有積水和心臟血管流血,同日下午約1時接受抽積水手術,但心臟主動脈流血;至下午5時,他獲告知母親主動脈流血不止,心臟曾停頓需做修補手術;晚上9時醫生稱其母已無法救治,母延至翌晚離世。馮質疑院方沒交代手術風險,過程中有人出錯。
廣華醫生稱轉院符國際準則 屬「最好治療」
廣華醫院急症室醫生林鑑華稱,事主稱胸口痛約一星期,並擴散至上肢,經心電圖檢查未見橫膈膜擴闊,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林指當時有慮是否主動脈剝離,惟不見有相關症狀,加上病人患心肌梗塞機率比主動脈剝離高約50倍,而據國際準則,病人如有心肌梗塞,需於90分鐘內「通波仔」,故選擇安排轉院而非進一步檢查,稱對事主而言是「最好的治療」。
伊院心臟科副顧問醫生徐城烽稱,事主轉院後做一系列檢查,其後她一度心臟驟停,需施心外壓和注射高劑量強心針維持血壓;事主完成首次「通波仔」後轉到重症加護病房,血壓持續偏低,遂做第二次「通波仔」,惟其心跳再停頓,需植入人工心肺機及施主動脈修復手術,轉至深切治療部。
家屬稱不知除心肺機會死 醫:有婉轉表達
家屬質疑,主動脈剝離與心肌梗塞治療方法完全不同,有否曾考慮其他診斷。徐稱,伊院診斷獨立於廣華,伊院多次檢查亦「見唔到有其他可能性」,直至驗屍報告才得悉其主動脈剝離。徐稱術前醫護有向家屬講解事主情G,家屬則指不知道倘拆除人工心肺機,事主便會離世。徐解釋有婉轉表達,說「我]醫得病人,唔通想佢死咩?」研訊今續。
【案件編號:CCDI 209/2019】
(死因研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