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懶人包:微塑膠
【明報專訊】微塑膠指細小的塑膠微粒,如由大型塑膠垃圾分解的碎片和化妝品中的微膠珠等,落入海中會危害海洋生態。香港城市大學研究發現,污水處理廠接收的污水含大量微塑膠,估計全港污水處理廠每日接收的污水經處理後會排放44.8億至268億粒微塑膠到海洋,大部分長度小於0.3毫米。
香港雨渠污渠分流 同含大量微膠
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渠務署合作,2021年監察昂船洲、沙田及石湖墟污水處理廠,以及6條明渠所排放的微塑膠含量。研究發現,處理級數愈高的污水處理廠可過濾較多微塑膠。3間污水廠中,石湖墟的3級處理技術對微塑膠具更高效能的去除率,達到98%,另外兩間污水廠的微塑膠去除率為九成以下。團隊以此推算,全港污水廠每日排放微塑膠量高達44.8億至268億粒,大部分樣本都是0.02至0.3毫米微塑膠,形狀以線或纖維為主。
此外,本港所採用的「雨污分流」城市管網系統會排放大量微塑膠到海洋,如6條雨水渠估算每日排放2.24億至32.1億粒微塑膠,當中以天水圍明渠的微塑膠濃度最高,每立方米的水約有2萬粒微塑膠,估計與該明渠流量較低令微塑膠較易積聚有關。
微膠難分解 長留海洋損生態
微塑膠含有毒化合物,不易分解,會長期留在海洋,加上體積小,易被海洋生物誤食,進入食物鏈或影響人體健康。《衛報》2022年3月報道,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刊於《國際環境》期刊的研究,首次發現微塑膠滲於人體血液及結聚於各大器官,一些血液樣本甚至含有兩三種塑料。有專家憂慮微塑膠致癌及損害人體細胞,或致每年數以百萬人早死。
團隊促改善污水廠去除微塑膠技術
城大研究團隊認為,本港有需要改善污水及雨水的排放處理技術,以減少微塑膠污染。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表示,過去有研究發現洗衣過程會釋出微塑膠,若於家用洗衣機的排水口加裝過濾裝置,可減少微塑膠排放。環保署表示,本港污水廠去除微塑膠能力在世界同類設施屬較高水平,排放濃度低於外國污水廠平均值;對於洗衣機加過濾裝置的建議,署方認為較大的微塑膠在污水處理的過程已被濾走,洗衣機加裝過濾裝置亦未必有效隔去較細微塑膠。
■Quicktake
? 城大與渠務署研究估計全港污水處理廠每日接收的污水,經處理後會排放44.8億至268億粒微塑膠到海洋
? 荷蘭研究發現微塑膠會滲於人體血液及結聚於各大器官,或使人致癌及損害身體細胞
■思考題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微塑膠污染或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