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學堂:發現有趣事物 思考生活意義
【明報專訊】飲飲食食、四處游走、交遊廣闊朋友多,這樣的人生多好,可以不用思考只顧享受……慢荂I誰說去玩等於不思考?膚淺!四處游走玩樂,就是為了發現周遭有趣的事物,思考生活的意義。不是瞎說,是也斯用其創作來告訴大家的。
城市走走:發現
也斯的作品,最為著名的一點,就是充滿香港情懷、把屬於香港的事物用於創作中,並非刻意,而是自然地將生活所見所感在創作中呈現。也斯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中,談及寫城市詩時不是先有寫作規劃、大綱,而是以「發現」為先,「我初寫城市詩的時候,並不是先有一套概念,而是實際地在城市埵璅哄A嘗試發現一些東西,由此帶出種種感情與感觸。」日常生活看似「日常」,但當中有否有趣,或過去沒留意卻值得細味的發現?也斯在o魚涌工作的時候,累了到外邊走走,「發現」了石頭,思考石頭的特質,連繫自己的生活狀態,寫成了〈中午在o魚涌〉一詩:
有時工作使我疲倦
中午便到外面的路上走走
……
有時我走到山邊看石
學習像石一般堅硬
生活是連綿的敲鑿
太多阻擋 太多粉碎
而我總是一塊不稱職的石
有時想軟化
有時奢想飛翔
■學一學
嘗試在日常生活中尋找一項過去不曾留意、能引起你感觸的事物,寫下發現此事物時的感受。
第一代foodie:飲食文化紀錄
以為飲飲食食一無是處?非也。時興foodie(美食家),但不是人人當得稱職。也斯可謂第一代foodie,他不止享受美食,而是從一個地方的飲食,帶人看見風俗文化。著名的台灣文學評論家李歐梵是也斯的朋友,提到也斯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令他認識了香港文化,「他(也斯)是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人,介紹我怎樣認識香港文化。他一方面帶我體驗香港文化,例如怎樣吃叉燒包、飲紅酒、去哪堙A到上環要吃什麼;另一方面則讓我知道原來香港文學是很有歷史的」。也斯有不少以「食物」為題的作品,愛美食之外,也因他認為食物與人的情感有非常強烈的連繫,人吃什麼、怎麼吃、和誰吃的過程,當中包含個人選擇,也有茪憭ぉI景影響的因素。香港文化評論家林沛理就這樣評過也斯寫食物的原意:「香港人喜歡吃,也懂得吃,但他們對食物的熱情隱藏蚢鴷肮”銗L範疇的失望。到香港人心堨h的路通過胃,也斯跟我說過,他很想『好好寫香港』,這一點他在小說之中已經做到了。」
……我們在不能舉炊的酒吧塈迉X了熱辣辣的夫妻肺片、甚至誇張地用油鍋燒出了糯米釀豬腸。白天髮廊用的洗頭盆正好用來洗菜,風筒用來烤魚乾。這些誇張的食物配合回歸前歇斯底里的氣氛,一方面是民族氣節高昂的電視愛國歌曲晚會,一方面是蘭桂坊洋人頹廢的世紀末狂歡,不是只有明天就是沒有明天……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節錄)
四海之內皆兄弟:遊歷
「文人」雖然會埋首寫作,卻不代表性情孤僻不愛社交。也斯是其中一個朋友多的作家,《他們在島嶼寫作》導演黃勁輝說起拍攝過程,也斯曾跟他說:「若你想認識我,就去認識我的朋友,在我朋友身上都可以看到我的影子」,還羅列了一張很長的好友名單,黃勁輝戲稱是「也斯的名單」。最終因資源所限,沒能一一拍下也斯所有好友的訪問,但列入紀錄片中的好友已有40多人。
「他(也斯)的朋友真是什麼人都有,五湖四海,有的永遠是開心果,有的個性很挑釁,我會想,怎麼可以成為他的好朋友?」黃勁輝感到震驚。原來,勤力的也斯,一方面既用心學術研究,同時熱愛生命,享受交朋結友、四處遊歷的時光。與人相處、四處遊歷的過程,帶給他不少創作養分及靈感。也斯的旅遊足[遍佈世界,包括美國、瑞士、葡萄牙、德國、日本等,每去一處均有不同的感觸與創作,如有〈柏林的鬼屋〉、〈在京都火車站〉,以及表達自己身在柏林見證圍牆倒下感受的詩作〈牆的故事〉等。
牆倒下了
我們看得更清楚嗎?
路旁的攤子在出售牆
鑿成碎片作鎖匙扣的是牆
遊客們用鎚和鑿去敲剩下的牆
人們在牆前拍照站成一扇牆
有一個熱鬧的演唱會演唱牆
香煙廣告從地面生長攀過了牆
過來了流浪的人群過去了花花公子
我們帶荍畯怐瑰藂姘L牆
——〈牆的故事〉(節錄)
現在旅遊,我們愛用相機拍照,甚或以菲林相機拍攝營造懷舊效果,影像也能說故事。除了以相機光影留念,像也斯那樣以筆記錄,寫下所見景象之餘也記下所感,既是初嘗文學創作,亦是表達個人獨特一面的好方法。他曾這樣說:「如果社會沒有了文學,就沒有了自己的語言,沒有了身分,沒有了與別人不卑不亢的對話能力,而且沒有了自己的尊嚴,我們非常希望香港可以保持這種開放對話的能力。」也許就是有開放對話的能力,讓他不止創作多,朋友也多。
■作家簡介
也斯(1949-2013),原名梁秉鈞,生於香港,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深造比較文學,並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曾任職報刊並撰寫專欄,及於不同大學的學系任教,如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嶺南大學中文系(擔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等,有專注的學術研究範疇(例如香港文學),同時亦有多樣創作,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文化評論等。
也斯的作品被譯成英、法、德、葡、日等多國語言,著名作品有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詩集《游離的詩》等,與日本學者四方田犬彥書信往來輯錄而成的《守望香港:香港—東京往復書簡》為其最後的作品,於他離世後出版。
文:鄭惠霞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