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fat6)伐(muk6)木
【明報專訊】有快餐店打出「行多步」字眼宣傳轉用木餐具,想想近年的餐具趨向與走塑立法,對當下港人而言是貼地不過的環保主流——必須強調「當下」,如果是30年前的人來到現在,怕是會對當下的「環保」一頭霧水。
環保
在筆者成長的1990年代,「環保」說的不單不是改用木製品,反而是減少木製品——不要浪費紙張以免砍伐加劇,那時全球大力講述臭氧層破洞。不是說當時塑膠問題不嚴重,超市購物多索幾個膠袋是常識,只是那時「遍地黃金」的香港自嘲「文化沙漠」,連本地文化也無暇理會,更不用說其他物種的死活(10多年前已習慣分類回收的筆者也常被笑傻仔)。而現時臭氧層問題仍在,正召開的氣候峰會顯示各國減伐不力,改用木製品是否環保惹人懷疑——唯一可喜是全球依賴網絡下加快無紙化。尤其當志記陘儤t被逼遷下輿論一面倒同情本地文化,何謂「環保」值得再思。
神木
要說傳統的伐木原則,最常提到的是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到草木零落之時才砍伐,即現代的可持續概念。不過相信萬物有靈的古人砍伐的同時亦崇拜山林,春祭以木神句芒為主角,東北春天仍留有祭山的木把節,全國不少地區至今流傳伐木前的山神祭儀,生活上則可見於祠廟均伴以供神居住的大樹。而在神話中,世界中心還有一棵直通天界的「建木」供天神下凡,伏羲與女媧便是攀此天梯後繁衍出人類(袁珂《中國神話傳說》綜合古籍及瑤族傳說)。類似的「世界樹」神話在世界各地皆有,或許反映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共通理解。
德政
但回到現實,與現代森林萎縮同理,古人墾荒常會焚林(或稱畬田、火耕),現存最早農書《齊民要術》劈頭便如此教導,與《孟子.滕文公》讚許伯益焚林趕獸為民爭地遙相呼應。如此說來,傳統視為德政的均田、鼓勵開墾以現代尺度反是生態破壞,只是古代人少未算顯著。事實上歷代也有護林措施——作為皇室私產禁止私闢,但每當災荒則開放山林以為德政、國衰時私佔普遍、白象工程無盡,山林愈縮愈小,結果就是黃河流域植被衰亡。當下農耕褪色,「德政」猁L倒未停:看到政府明言開發綠化地先於棕地、環境局長甫上任就大談開發濕地邊陲,便知以樹就人方是硬道理。
■葉雨舟--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陳綺雯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