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接騙案求助增 5人中1人有自殺危機
【明報專訊】本港騙案數字近期趨升,受害人及其家人除蒙受金錢損失外,心理影響不容忽視。明愛向晴軒昨公布,今年4至9月共接獲153宗與騙案相關的求助,每月平均宗數由4至6月的20宗增加到7至9月的30宗。向晴軒表示,與騙案相關的求助者每5人就有1人有自殺危機,較中心接獲整體個案平均7%為高,呼籲社會停止責怪受害人,避免二次傷害。
明愛向晴軒轄下熱線中心昨公布近半年與騙案相關求助數字,中心接獲的求助最多屬債務重組騙案,其次為投資、網戀及求職騙案等。在所有求助中有七成人需借貸,當中13%人背負多於10間財務機構的債務。中心指受害人除面對債務問題,情緒很受困擾,包括抑鬱及焦慮、無法集中心精神,重覆思考如何被騙、自責等,其自殺風險較整體個案高出逾一倍,有少數個案曾嘗試自殺。
32歲的李小姐(化名)原任客戶服務員,第五波疫情期間失業,她在facebook群組見到招聘客戶服務員廣告,遂在帖文留言了解,其後騙徒聲稱公司業務為購買奢侈品,員工須提供個人資料助公司轉錢及借錢。由於騙徒利用其個人資料借錢,她欠下最少4間財務公司債務,涉款88萬元,最終因無力償還申請破產,自責羞愧情緒受困,但家人關心支持及鼓勵,加上重新投入工作,現已步出困境。
明愛指網民責備受害人 二次傷害
明愛向晴軒高級督導主任吳子樂稱,近月接獲的騙案趨勢與警方報案數字升幅相似,他說受害人被騙成因複雜,但相信疫情影響經濟,致不少人或因失業原因而急需掙錢被騙。被問到為何受害人自殺危機較高時,吳說,人感到絕望才會想到自殺,但受騙可以是一個影響他人走上絕路的因素,他呼籲事主若無法承受,便需找人幫忙。吳子樂另指出,不少人會在網上責備騙案的受害人,這會令受害人受到二次傷害,「一人一句的威力很大,但要受譴責的是犯法的人,不是受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