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6服藥長者 病毒量跌仍病 醫局籲服畢療程留意病G 醫生:勿快測轉陰即安心
【明報專訊】感染新冠後及時服用抗病毒口服藥,可減重症和死亡風險。然而過去兩周至少有6名長者服藥後病毒量雖跌,最終仍病歿,包括昨日新公布一名沒打針九旬翁,他獲藥約一周後突昏迷,送院搶救無效。醫管局呼籲,病人即使有服藥亦應留意身體情G和服畢整個療程;有家庭醫生提醒,勿以為服藥後快速測試「轉陰」便無事,建議長者和長期病患者多留意血氧量和心跳等,觀察一至兩周較穩妥。
增8848個案 多13死
本港昨新公布8848宗新冠個案,包括8611宗本地感染。醫管局公布多13人染疫後離世,包括一名沒接種新冠疫苗的93歲老翁,他罹患多種長期病如高血壓、甲狀腺素高、柏金遜症和前列腺癌,上周一(22日)快測陽性和開始咳嗽,往私家診所求醫,其後核酸檢測陽性、Ct值11.3(病毒量高),獲處方5天療程口服藥。老翁本周一(29日)突昏迷,經救護車送院搶救後不治,院方於急症室替其檢測核酸,Ct值稍升至逾17,病毒量仍高。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稱,老翁當初只有咳嗽、肺片沒花、血氧量正常,看不到需入院,但認為他得知染疫後及早求醫「已經做得好好」。劉提到,部分病人未服畢整個療程便覺「冇乜洁v而自行停藥,提醒應「準時食足咁多日」,服藥後亦應留意身體狀G,若嚴重喘氣、血氧下跌、持續發燒等應盡早求醫。
醫生:病毒量跌仍可現「炎症反應」
翻查醫管局公布的死亡個案,連同上述九旬翁,過去兩周最少有6名死者生前獲處方口服藥,其後病毒量下跌惟最終不治。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解釋,病毒量下跌不代表病情好轉或沒引發併發症,心臟、血管、腦部和腎臟等仍可出現「炎症反應」,特別是長者和長期病患者。他補充,服畢療程後亦或因身體免疫反應「未追得切」而令病毒量反彈;若沒服完整個療程,反彈風險亦會增加。
籲療程後定時量血氧 觀察兩周
有為病人處方口服藥的家庭醫生林永和稱,口服藥可減低病毒繁殖,惟其他器官或基礎疾病亦可因染疫惡化,提醒「唔好以為快測一條線(陰性)就無事」。他稱相關個案不多,建議入院詳細檢查,貿然再服用多一個療程「唔係好安全」。他亦建議,患者服畢整個療程後亦應定時量度血氧、心跳等維生指數,並留意胃口、精神狀態等,而長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則觀察一兩周較為穩妥。
亞博近滿 優先安排公院加H
至於政府上周五起強制年滿70歲未打齊針患者送走隔離,劉家獻稱,現會先送往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為長者而設的單位,惟強調「你去鶣蛈瞴A其實唔係代表你唔會(情G轉)差」,只是一旦變差可較早被發現,亦有人監察準時服藥。
治療設施方面,醫管局公布截至昨日凌晨亞博館治療中心200張病H共190人入住。劉家獻稱,局方會優先安排公立醫院增加H位,因人手調配較佳,亦會考慮在亞博館加H,強調會平衡整體情G。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