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加劇「拉尼娜」 亞歐美乾燥少雨
北半球今年異常乾旱,氣候專家歸咎於全球暖化加劇了拉尼娜現象(La Nina)。
拉尼娜現象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在這情況下,亞洲、歐洲、美國俱可能出現異常乾燥和降雨減少的現象。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最近一份報告指出,這波拉尼娜現象的持續時間,很可能由尋常9至12個月,變為持延續至起碼明年,進一步使少雨現象持續。少雨使地區變熱、變乾,乾燥又使氣溫提升、減少降雨,情况互相影響而愈變愈壞。
中國今夏以來飽受極端天氣困擾,熱浪和暴雨肆虐全國廣泛地區,部分地區近來受到熱浪襲擊,進入「燒烤模式」,央視稱是今年「最漫長的高溫過程」。
7月初,江西地面出現59℃高溫、超過37℃的上海發布高溫橙色警報等。中國中央氣象台指出,7月6日來已有18個省、市、地區出現35℃的高溫。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專家鄭飛解釋,造成強大熱浪的主因是廣泛亞熱帶反氣旋「異常持續存在」,這是拉尼娜現象的一部分。反氣旋意味氣流下沉,地表溫度顯著上升,導致雲量減少,從而增加太陽輻射,再使地面溫度提升。
另外,全球暖化下,作為許多大江大河源頭的山脈包括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近年均出現暖冬熱夏。山脈降雪減少又快消融,加上人為用水虛耗大,森林植被減少,土壤蓄水功能減弱,以致北半球今夏遇上拉尼娜現象異常熱浪底下,中國長江、美國科羅拉多河、歐洲萊茵河和多瑙河等江河水源無以為繼,水位大降,擴大旱情。
20年間乾旱致近萬億經濟損失
聯合國今年5月報告指出,自1998年至2017年,乾旱導致了大約1240億美元(約9672億港元)的全球經濟損失。自2000年以來,旱災次數和持續時間增加了29%,主因是土地退化和氣候變化。
(華爾街日報/CNN/CG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