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侵烏縮窄歐美對華立場分歧
全球近期醞釀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新一輪經濟動盪下,美國和歐洲在應對中國的立場上有明顯分歧,前者強調遏制,後者傾向審慎應對。不過,有分析指出,隨着俄軍侵烏下中國傾向支持俄羅斯,歐洲內部希望美歐對華立場「不要走得太遠」的聲音漸漸出現。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分析指出,在可能出現經濟衰退和全球出現能源和糧食危機下,中國已由潛在的合作伙伴變成西方的直接意識形態對手,由支援受西方嚴厲制裁的俄羅斯、到因為台灣問題與歐盟成員國立陶宛爆發貿易戰,以至新冠疫情,都顯示中西方立場南轅北轍,但在如何抗衡中國上,G7國家之間仍然並未有共識。
美國被視為在所有G7國家中對華態度最為強硬。在G7峰會舉行前夕,有美國高級官員透露,與會領袖的目標是「推進建基於自由和開放的國際視野」,而非高壓或侵略性,各國應在經濟、網絡和量子範疇上合作,特別是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對於去年G7首次提到中國「不公平和高壓的經濟措施」,該官員說:「我們期望今次會是更大的討論範疇,確認那些措施如何變得更侵略性」。
經濟利益巨大 歐對華審慎
相比之下,歐洲在全球步向新一輪經濟風暴下,對華態度相信遠較審慎。歐盟去年推出其「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劃,涉及3000億歐元的公共和私人基礎設施投資,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一個替代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方案。不過,此後歐盟在這議題上動作較美國沉靜,特別是來自商界的質疑令歐盟對華態度難以跟美國一樣。
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員伯格森說:「任何跨大西洋針對中國的行動將會繼續面對與以往一樣的障礙,包括歐洲在華重大經濟利益和歐洲希望今減少依從美國。」他認為,最終令歐洲對中國採取夠強硬態度的情况,將會是中方加強與俄聯盟,變成歐洲的核心戰略優先處理問題。他補充,在俄軍侵烏下,預計東歐和中歐會特別希望確保歐美在對華事務上不會走得太遠。(Polit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