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失敗 德政客悟對俄政策「全錯」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極度依賴俄羅斯能源的德國處境尷尬,也突顯西方對於如何與專制政權打交道存在分歧。德國有政客最近對於錯判俄羅斯而認錯,但多年來已有不少盟友警告德國應與蘇聯或今天的俄羅斯保持距離,惟德國出於歷史原因或一些情意結,50年來以和解、「以貿易促進改變」等方針與俄打交道,一心認為這樣可以「感化」俄羅斯,卻被指是建基於「專制國家可以通過貿易改變」的謬誤。及至俄軍侵烏後,德國有政客「覺醒」,承認對俄政策「全都錯了」。
德國依賴俄羅斯能源,可溯源「東方政策」(Ostpolitik),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在1969年開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及其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關係正常化,主張藉和解、貿易,而非衝突來促進改變,是1969至1974年任西德總理的勃蘭特(Willy Brandt)上台後推行的政策。
「東方政策」源於懷舊情結罪疚感
德國記者烏爾班(Thomas Urban)指出,「東方政策」的心理根源源於德俄關係兩種情意結:懷舊情結與罪疚感。烏爾班提到「對俾斯麥(Bismarck,19世紀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的回憶」,而俾斯麥認為與俄結盟是歐洲穩定的定海神針。烏爾班也指出,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致數百萬人死亡後,德國出於內咎,對蘇聯以至今天俄羅斯的惡行鮮有撻伐。
西德1970年與蘇聯簽署主要首份天然氣管道合約,但一些觀察者已認為這是潛在的危險舉動,北約曾寫信問西德,天然氣管道是否有安全後果。
不過,德國對俄天然氣的依賴有增無減,在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oder)任內,德俄又研究開通北溪(Nord Stream)天然氣管道,繼任總理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則繼續推進北溪2號項目。與普京關係密切的施羅德,2005年卸任後隨即出任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北溪管道項目委員會主席。
俄軍侵烏後,德國有政客似乎醒覺德國一貫對俄政策錯了,前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uble)3月接受德媒訪問時說「我錯了,我們都錯了」。
一向支持以貿易作為東西橋樑的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開戰前仍堅持德應以能源作為德俄橋樑,到4月也承認誤判俄羅斯的意圖,說:「我對北溪2號的堅持顯然是一個錯誤......我們在堅持一座俄羅斯不再相信的橋樑,而且其他合作伙伴也警告過我們不要這樣做。」 (衛報/Polit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