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頻密發聲 釋積極開放信號
本周,中央就經濟議題頻密發聲,如國家發改委專門解讀此前發布的「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政策,以求破除外界對中國「自我封閉」等錯誤認知,釋放積極開放信號。
內地日前發布4月經濟數據,受疫情與國際形勢變化等影響,多個主要經濟指標表現不甚理想,外界對中國經濟信心有所動搖。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央近期出台多項政策措施,並對相關政策深入解讀,回應關切,穩市場、穩預期。
不搞自我封閉 面向全球充分開放
針對目前存在的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各種誤讀,國家發改委再次強調不是「搞自我封閉的內循環」,而是立足長遠,為新時代下市場經濟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旨在打通內循環「堵點」,通過暢通內循環,高質量對接外循環。
一方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提高出口產品的生產效率,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稱,此舉可充分發揮市場促進競爭、深化分工等優勢,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資源,提高效率。
這與經濟全球化中的資源配置概念有些相似。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將中國市場形容為全球市場的中國「分場」。作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前提,中國應在國內減少資源配置的阻礙。
另一方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作為首要任務,就產權保護、公平競爭、市場准入以及社會信用四方面提出統一要求。這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完善這四方面,有利於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安全、法治化、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打破地方小循環 建立全國大循環
中國市場當前處於「大而不強」的狀態,市場分割與地方保護等問題制約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打破地方小循環,建立全國大循環。先把蛋糕做大,再分蛋糕。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促進商品要素資源自由、高效流動,「這是一個基礎性的制度安排,無論是內資還是外資,均可從中受益」。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的統一大市場是面向全球、充分開放的統一大市場,也必將為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更優質發展環境和更大發展舞台。
17日,副總理劉鶴在全國政協數字經濟專題協商會上指出,支持平台經濟、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支持數字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以開放促競爭,以競爭促創新。習近平18日在慶祝貿促會70周年時強調,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愈開愈大。顯示中國仍在積極擁抱世界,開放腳步不會停滯。